问政出汗:官员当能“做”会“道”
作者:周陈华 发布时间:2012-12-27 浏览次数:1264
12月20日开始,温州市直属27个部门的一把手针对当前工作和明年的规划进行了总结汇报,整个过程持续了两天,全程现场直播。温州金融办主任张震宇因温州金融改革一度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对象,一向能从容应对的他,在发言时一反常态,脸上不停地直掉大汗珠。(12月24日《新京报》)
应当说,温州市对官员的现场考核体现了公开、透明和民主的原则,其创意和魄力起码有三:其一,考核不再是走过场、混程序,而是更加注重问政环节和施政内容;其二,权力不再只唯上而不唯下,部门一把手们不仅要面对上级领导的点评,还要接受服务对象、基层百姓的检阅;其三,分数占到考核成绩的40%和末位淘汰制说明此举不是哗众取宠的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与官员切身利益相挂钩的真尝试。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官员直冒汗珠的一反常态,说明其肯定是遇到了难题,或是反应不够,或是准备不足,或是一无所知,但任何表现都是其日常施政的缩影和诠释。能否在公开问政中取得好成绩,固然有临场发挥的因素,但从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官员日常的作为、修养和能力,取决于其能不能做到既能“做”,又会“道”。
“做”,就是要真抓实干,做出成绩。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既要亲力亲为,又要提纲挈领,深入群众和一线,在实践中不断增加知识和才干,方能对主管工作的范畴、要求和方向驾熟就轻。公开问政时才能从容面对难题,不仅能够有话说,而且说得有底气、有主见、有掌声。
而“道”也很重要,当然这并不是巧舌如簧和空谈误国。语言能力对领导干部不可或缺,能够将所做工作说出来,并与群众形成共鸣,对于提升政府公信十分裨益。况且,由于历史惯性等因素,政府的一些举措做法群众在短时间内未必能够理解和支持,这更需要官员说真心话、讲实在话且会说话,从而减少阻力,加快改革。
其实,温州的这种考核在很大程度上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愿望,因为公众对官员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就决定了对其的考核必然会越来越难。对官员而言,只有真正“做”出成绩,“道”出水平,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直冒汗珠的尴尬和被淘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