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年末,关于各个基层单位的条条、块块的考核已紧锣密鼓地展开。然而,在实践中,一些地区的考核却变了味,考核政绩成为考核接待,甚至出现了某基层单位每天接待十拨客人,陪洗八次至虚脱的乱象。这完全背离了考核的初衷,也严重违反了中央最近下发的关于简化接待的“八项规定”,使得考核沦为少数人敛权、敛财的遮羞布。

 

考核本是好事,就是要通过对被考核单位全面的检查和验收,对照考核体系给出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从而督促其依法履行责任,更好地服务民生。然而,在现有的考核体系下,考核指标的制定、落实和检查的权力都落在考核主管部门手中,而这又不可避免地集中在少数“说了算”的官员那里。

 

有考核,就必然有竞争,而考核结果则直接决定了单位的荣辱和官员的个人命运。考核者充分的自由裁量权使其必然成为被考核单位和官员取悦甚至寻租的对象,由此衍生出的接待乱象只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一个缩影,必然使得考核走马观花,变相鼓励和纵容了被考核单位的不务本业,进而挖空心思应付考核获取政绩。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对于政府的所作所为,群众心中有杆秤。接待乱象不仅加重了基层的负担,影响了基层官员的身心健康,也滋生出违法违纪的不正之风,这都令群众深恶痛绝。其实,考核最核心、最关键和最根本的标准就是群众的利益,考核的分数和名次只有符合老百姓的感受与期望才有意义,否则,再光鲜的数据、再靓丽的成绩单,那也是镜中月、水中花,只是脱离群众的自娱自乐,最终必将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