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法院的小杨,有个事要跟您汇报一下,……”这是我在与一位素未谋面的上级领导交流工作时的“开场白”。作为一名年轻同志,我似乎也习惯了将最大的热情和尊敬尽可能的在我的每次电话交流中表达出来。然而,两分钟后,当我洋洋洒洒将事情叙述完毕后,电话出现了长达五秒的沉默,这使得我不得不怀疑是不是电话信号出现了问题。

 

“喂?”当我试图通过此种委婉的方式确认时,电话那边终于传来了一个低沉的声音:“听到了,你说。”简单的几个字就像寒冬里的一盆冷水,狠狠的浇灭了我所有的热情。在简单陈述事情后,我十分狼狈的结束了通话。而即使我不断的找诸如要理解个人通话习惯、不能让小事为难自己等各种理由安慰自己,最后也只能很不争气的因为“陌生人”的一通电话而心情低落了一天。

 

21世纪现代通讯设备的不断完善,“地球村”一词贴切的形容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间的距离——熟悉却又陌生。于是,生活中、工作中,我们必不可少的要通过电话或网络与很多素昧谋面的人沟通和交流,他们或许是朋友的朋友,或许是仅知道名字的领导和同事,或许是第一次打交道的当事人。因为距离,他们被看做严格意义上的“陌生人”,而如果我们再用冷漠待之,无数的“陌生人”将会变得更加陌生。

 

人们常说法院是矛盾纠纷的集散地,大家总是抱着纠纷、不满、甚至愤怒走进法院,却期待带着平和、公平和正义离开法院。天平、法槌的形象赋予了法院严肃、庄严的气息,而法院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每天可能会通过电话接触各种类型的“陌生人”。于是,陌生成了对话与交流的第一道障碍,或许第一次电话中的一句话、一个态度可能决定了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距离是拉得更近还是推得更远。

 

我们并不否认法官对威严的工作需要,但作为平凡的人,不管在怎样的场所,面对怎样的人,人与人之间因感情而生的温暖都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我们大部分时间接触的都是所谓的“陌生人”。但是,长期与抱怨、纠缠,甚至虚假、丑陋打交道的我们,是否会在不经意间将最基本的人间温暖遗弃掉呢?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也开始由电话事件来反思自己的言行。电话是我们常用的沟通工具,第一次接触、第一印象的产生都将可能是源于它。印象中,或许因为繁忙会忘记了给予对方即时的回应,或许会因为习惯而用高高在上的语气交流,或许或因为心情而让某种情绪影响交谈的氛围,或许……,太多的或许让我自惭形秽了,我知道自己渴求和需要的温暖,却没能成功的带给每个需要的当事人。

 

一直以来,我对以“亲”开头的淘宝体比较有好感,但却从未深究过这其中的缘由。直到这个淡漠的电话出现,我豁然明白了它为什么会有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网络世界缺乏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了解和信赖基础,而网络每一端的我们却并不会因为媒介的不同而放弃对温暖的需求,“亲”所涵括的热情,成功的满足了这样一个虚拟的交流圈中“陌生人”沟通交流方式的需求,并最终被广泛流传和适用。

 

常告诫自己,一名法官应经常进行这样的反思:“假如我是当事人,我能在我的工作中感受到公正和温暖吗?”带着这样的鞭策,我给自己定下了电话工作法则:让“您好”开启沟通,让微笑伴随全程,让“再见”余留温暖。或许这里没有“亲”的称呼,却可以用“亲”的热情,表达对当事人的尊重,即使我们不曾见面,也可以感受到法官这个“陌生人”带来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