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欣然登上湘江西岸的岳麓山时,不仅被其林壑清幽、泉涧盘绕的自然景观所吸引,更为其烁烁闪光的文化色彩和馨香浓郁的文化气息而迷醉。

 

岳麓山不愧是一座文化名山,这里寺庵林立,殿阁相接,匾联四处悬,诗碑遍山矗。历代文化名人、思想巨子、高僧老道、骚人墨客的蜂拥登临,让这座丘陵低山积淀下煌煌可叹的文化蕴致。这里有儒家文人历年隐居游息、读书讲学的岳麓书院,有佛家弟子悉心礼佛、秉烛燃香的麓山佛寺,还有道教士徒静息观中、炼道修仙的云麓道宫。不管你走到山体的哪一个垭口哪一个角落,都会欣赏到岳麓山中的历史文化古迹,感受到精妙绝伦的岳麓文化。

 

说起岳麓山的人文文化,最具象征的还数岳麓书院,它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称“千年学府”。这里自然环境优美,一年四季风景如画,历代遗留下来的古代建筑规模庞大,气势宏阔,碑匾楹联浩如烟海,灿若星河。可谓一处集休闲、旅游、访古、求知于一体的书香圣地。据说唐代名将马燧建“道林精舍”,供儒士聚学,北宋太守朱洞依此创立岳麓书院,真宗欣然御书赐匾,自此,岳麓书院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著名学者纷纷来此讲学。听导游小姐讲,取得岳麓书院讲学资格的绝非等闲之人,不是文化积蕴达至极致的巨子和泰斗,是不会斗胆走上岳麓书院讲坛的。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步入岳麓书院大门,首先映入你眼帘的就是这两块黑底白字的对联。一副对联道出岳麓书院作为天下辉煌英才荟萃云集的历史事实。一千多年来,这里集聚了大量海内高水平的书生香客、志士仁人,一些文化教育大师、思想巨子纷至沓来,开舍结庐,教授学生。杜甫晚年携家出蜀,游吟岳麓,逝于湘江途中,张九龄、柳宗元、朱熹、骆宾王、宋之问、孟浩然、韩愈曾多度讲学于此,发展于此,留下了不少佳章绝句。毛泽东、邓中夏、李达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曾寓居岳麓书院从事革命活动,给了岳麓山精伦无比的人文光彩。

 

参观一次岳麓书院,就是感受、领悟、欣赏和思考一次岳麓书院文化。在这雅致、端肃的建筑群落中,我们会感受到孺家士人严谨闲适的读书生活,欣赏到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理想。欣赏一幅幅匾牌,阅读一块块诗碑,仿佛置身于千年之前,会隐约聆听到那精深的演讲、激烈的讨论,还有现实与历史撞击的奥秘深厚的文化钟音,感受到延续千年而没有中断的中华人文文化精神。

 

岳麓书院的文化不仅体现在这些石碑、匾额、对联以及古建筑群等历史文物中,而是汇入厚重而遥远的历史,包容于浩繁而发黄的典籍。古人的思想精神,爱国情怀已是后人终身受用的传世真宝。岳麓山优秀的文化传统,作为社会精神的一部分,附着在了历史文物上,每一个热爱文化的人都能感受到她的旺盛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