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危害中小企业发展的刑事犯罪案件数量呈急速上升,犯罪形式和手段多样,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断增大,对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形成较大威胁,极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群体性事件稳控。以笔者所在法院为例,2010年以来该院审理的此类刑事案件共计72件,笔者专门针对危害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刑事犯罪进行了梳理研究。

 

一、现象特点

 

1、犯罪类型多样,梯次分层,重点类型犯罪集中频发。犯罪罪名种类增长较快,目前已达17种之多,几乎覆盖企业的设立、融资、财会、交易以及知识产权等所有活动。梯次化分层显著,部分犯罪直接侵害企业财产,部分犯罪间接危害企业生产经营。诈骗类犯罪案件31件占43.05%,涉税类犯罪案件11件占15.28%,商品质量、假冒商标、虚假破产等新类型犯罪不断涌现。

 

2、犯罪手法多面,精心策划,高智商娴熟掌控犯罪过程。犯罪手法复杂多样,使用网络、通讯、信息等领域的最新科技,借助于其他职业犯罪提供的证件、技术、智力、策划等。此类案件主犯,智商高、组织统筹能力强,极善伪装,心理素质稳定,犯罪灵活机动,中小企业难以防范。如,成立“皮包公司”,利用网络招标方式实施诈骗;制作虚假证明材料,验资后抽逃资金;虚构建设厂房,骗取多家建筑公司的保证金等。

 

3、犯罪高度职业化,分工协作,犯罪环节流程细化。犯罪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共同犯罪的案件达到21件占29.16%。犯罪分子对相关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运营方式、业务流程相当精通,运用职业技能或展现职业素养,受害方难以识别,犯罪成功率高。在犯罪团伙内部,分工协作程度较高,分别负责策划组织,目标物色,业务经办,财务结算,信息反馈等,甚至与黑中介勾结或“外包”部分犯罪活动。

 

4、犯罪周期较长,阶段推进,不乏诱因转化型犯罪。此类犯罪涉中小企业各类活动的全程,周期较长。既有专门针对某一环节实施犯罪,如设立中的虚报注册资本,融资中的合同诈骗,生产销售中的非法经营等;又有涉及多个环节,在某一环节或阶段实施犯罪,如通过正常业务取信后携款携物潜逃;通过承租企业变卖财产后隐匿。部分犯罪分子原本正常经营企业,在经营不善、融资不畅、市场行情等诱因下铤而走险,转化成犯罪。

 

5、犯罪后果严重,易扩散发酵,威胁社会稳定和谐。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此类犯罪涉案金额较大,给企业以及其职工带来巨大损失;违法所得在短期内被挥霍或偿还高利贷,损失追缴或挽回难以,击垮企业。针对某一行业或地区的犯罪,影响地方产业或众多群众;处于产业链某一关键环节的企业受损,扩散到上下游企业。由此引发的企业破产、集体上访、闹访等问题,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消极影响。

 

二、原因分析

 

1、素质参差不齐,意识相对薄弱。部分中小企业经营者文化素养和法律素质不高,对违法犯罪行缺乏认识或出现偏差,易成为犯罪目标或上当受骗。个别经营者染有赌博、吸毒等恶习,疏于经营管理,甚至挪用企业资金挥霍犯罪。

 

2、融资渠道变窄,资金需求强烈。宏观经济形势和全球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油价、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提高,中小企业压力倍增,为获发展心存侥幸铤而走险,盲目轻信犯罪分子,或采取非法集资、合同诈骗等实施犯罪。

 

3、犯罪隐蔽性强,犯罪成功率高。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不高,跨行业跨地区沟通不畅,企业诚信度不高,犯罪隐蔽性较强,被人发现后,通过经济补偿私了;被有关部分查处,也可获得周旋余地,犯罪成功率高。

 

4、运营制度不规范,内部管理漏洞多。中小企业注重对外经营,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制约机制,存在管理落后的漏洞,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中小企业上述特点成功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5、相关监管不到位,留有可乘之机。地方政府为了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相关部门往往对中小企业设立登记、日常监管较松,易导致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抽逃出资,也为犯罪的实施留有可乘之机。

 

三、对策与建议

 

1、增强中小企业法律意识,提高依法经营和维权能力。加大法律宣传工作力度,就企业经营中涉及的法律法规进行法律培训、法制宣传等,职能部门及时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促进企业规范发展,提高中小企业依法经营和维权能力。

 

2、建立健全内部风险防范机制,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中小企业应建立健全企业内部风险防范机制,着力规范企业内部规章,完善企业内部各利益主体的制约和监督机制。重视引进专业管理经营人员,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制,拓宽和畅通企业融资渠道。积极引导银行与中小企业合作,畅通企业融资渠道,发挥银行融资优势支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及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支持法律监管框架内的新型融资担保商业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制。

 

4、加大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力度,打击涉企违法犯罪活动。要加大规范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对缺失诚信恶意明显的企业要及时依法给予处罚,对非法集资犯罪活动,制假、售假违法犯罪活动等涉企犯罪活动,司法机关应给予严厉打击,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5、加强企业运营监督检查力度,建立长期有效的预警机制。严把企业设立关,加强企业运行过程中监督、检查和服务力度,设立严格信用制度,建立长期有效的预警机制,竭力减少和消除中小企业运营风险。

 

6、积极采取司法服务举措,优化企业发展的司法环境。司法机关应加强司法调研,采取与企业联合共建等措施,了解司法需求,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开展源头防控,切实压降企业运营风险,发挥司法导向作用,引导和支持企业依法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