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纠纷多发 法院来支招
作者:苏州市姑苏区人民法院 发布时间:2017-11-20 浏览次数:580
双十一“网络购物”狂欢节“来临在即,大家在准备好买买买的同时,是否注意可能会面临的法律风险呢?近期,苏州市姑苏区法院对2015-2017年10月审结的85件(15年10件,16年35件,17年截止10月31日共40件)网络购物纠纷进行分析,发现该类案件受理量逐年递增。
案例:“亲,尿不湿还发货吗?”
双十一期间,因被“冰点价”所吸引,王先生在某超市网站连下两单,购买了某品牌纸尿裤1100件,支付货款5万余元,然而卖家以商品“限购10件”为由拒绝发货,并于次年1月向王先生支付了退款及赔偿积分。“6.18”前夕,王先生又在同一网络商家再次购买纸尿裤650件,支付货款逾14万元,但卖方又因商品缺货而拒绝发货。王某遂将商家诉至姑苏法院。
经法院审理查明,原告购买了涉案商品,并按照卖家标注的价格足额支付了相应货款,双方买卖合同关系已然成立,被告应当依约向交付货物。因被告未提供商品限购的相关依据,且订单缺货亦不构成免责事由。其不同意履行交货义务构成违约,原告有权要求退还货款并赔偿损失,故判决被告退还货款146370元,并支付赔偿金130000元。
买到没有赚到,有着类似王先生遭遇的消费者不在少数,由此引发的法律纠纷也在“双十一”等节日大促后批量诉至法院。以苏州市姑苏区法院审结的网络购物纠纷案件为例,引发争议的案件类型主要三种:一是由于网络经营者技术操作失误,如价格本打算标注1000元/件,因操作失误写成100元/件等,致使商家不愿履行合同;二是涉案商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如进口食品无进货渠道、相关检验检疫证明、无中文标签等;三是食品中添加药品,如普通食品违法添加了并非“药食同源”的、单纯属于中药材的物质等;四是产品标签标注存在瑕疵,如所售商品无生产许可证、产品执行标准、保质期与储存条件等产品标识,一起案件中甚至还存在涉案食品印有两个生产日期标签的情况。
案例:说好的“促销价”呢?
王先生在某天猫店购买了一部手机,商品购买页面表明其原价为4599元,而促销价为4499元,该手机当时在官网还未发售,王先生最终以4499元的价格购买了这部手机。但8月下旬,王先生无意中发现,该款手机在官网的发售价格仅为3999元。王先生认为商家的行为属于价格欺诈,通过虚标原价的方式虚构优惠折扣。为此,王先生向法院起诉,请求判决该网店向其返还购物款4499元,3倍赔偿损失13497元。
法院认为,被告在庭审中陈述原告系在被告经营的网上店铺第一个购买手机的用户,可见被告在此之前并无涉案手机的成交记录,但被告在宣传页面中标注了“原价4599元”和“促销价4499元”,会误导购买者以为该店铺中已有过交易记录,被告标示原价的行为属于虚假、捏造,显然违反了诚信原则,构成欺诈。据此,法院一审判决支持原告李某的诉讼请求,原告在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将涉案手机退还给被告,被告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退还原告货款4499元,并支付赔偿金13497元,共计17996元。
维权:我们在摸索中前行!
为了维护网络市场经济秩序,姑苏区法院多措并举,只给消费者合法权益提供更为有力的法制保障。
依法打击网购侵权行为,营造诚信网络市场。承办法官李闯介绍,“该类案件审理中,秉承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制定霸王条款、虚假宣传、价格欺诈、恶意竞争等破坏网络市场经济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的原则,以法律武器规范、整顿网络市场经济乱象,营造诚信守法的网络市场环境。”?
整合诉讼服务及审判资源,减轻群众诉讼诉累。成立网购侵权案件审判团队,集中学习研究相关法律、司法解释、典型案例等,不断提高审判团队的业务能力,提高网购维权力度。强化“一站式”诉讼服务,通过“互联网+诉讼服务”模式的不断完善,方便群众诉讼。????
加大网购法制宣传力度,提醒消费者理性购物。通过巡回审判、送法进社区、法院网站宣传、微博微信宣传等多种形式普及法律知识、发布网购风险典型案例,提醒广大网友理性消费,在网络购物前看清“双十一”活动规则、商品描述及评价、退换货流程等事项,保存购物凭证及各种交易证据,谨防钓鱼网站,认清网购风险,树立依法维权意识,在网络购物中发生纠纷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提醒:擅用法律捍卫合法权益
针对网络购物纠纷的类型,结合现阶段经济环境的特点及群众消费习惯,姑苏区法院法官建议:
提醒民众注重对所购商品信息的搜集和对比,理性消费,谨慎交易。消费者在享受网络购物便捷服务的同时,应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充分搜集所购买商品的信息,进行价格比对。在交易过程中,注意核对交易价格、优惠幅度等信息是否与标示一致。以防不法商家的价格欺诈。
树立证据意识,留存与网络购物交易相关的重要页面信息。消费者在进行网络购物时,对于涉及商品价格、产地、规格等影响购买决定的重要商品信息,应足够关注。如对网页标示相关内容有异议,要积极与商家沟通,留存销售页面、交谈记录、付款凭证等信息。
遇到网购纠纷后,要积极依法维权。一方面可向监管部门投诉、反映,要求对经营者的不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另一方面也可向法院起诉主张相应民事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