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满意是司法的最大心愿
作者:赵正辉 发布时间:2012-12-05 浏览次数:1220
一年来,一个法官到过367家农户,一个庭长与社区760余人谈心交流,一个基层法院的领导班子分头走访了120余家企业, 一个法院形成了一个司法品牌,努力解决一个民生急需……期间,无锡全市法院的审判质效指标持续上升,11月份名列全省第二名。全市基层法院涉诉信访案件化解率为100%。
这是无锡全市法院作风建设年的一组微镜头,回到原点复盘,可以看到一点一滴讲规整,一字一句求严谨,一言一行重形象和一案一事上心头的全年“司法走转改”旅程。
“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 打响三个服务品牌。年初,市中级法院积极响应市委的号召,决定狠抓司法作风建设,提出“一流素养抓审判、一流管理树形象、一流业绩促满意”工作目标,努力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能动”司法服务。
一点一滴讲规整
“司法作风以小见大,必须从细微处着手,一点一滴,一朝一夕抓养成。”市中院院长时永才逢会必讲作风,遇事必抓养成。
停一排车要整齐,放置办公桌椅要统一,穿着发型要得体大方……从市中院内网中看到,今年以来已公布了三次检查结果,每次都详细点明问题,指出不足。
上半年,全院迅速率先达到三个一致,配置的办公桌椅、电脑桌椅、沙发和茶几的规格和颜色一致;摆放办公桌椅、电脑桌椅、电脑主机、打印机、沙发和茶几的位置和方向一致;存放案件卷宗的位置一致。
6月17日,无锡职教园的一群学生来到惠山区法院阳山人民法庭参观。一个学生观察到了一个细节:每部电话机放置的位置都相同,每个电脑显示器的摆放都是一个朝向和相同的角度,每个人的办公桌上都只有电话机、电脑和水杯三样东西。
“这是法庭的规定,大家已经形成习惯了,只要人离开办公室,大家都会自然归整一个办公桌。”时任阳山人民法庭庭长的边剑扬向同学们介绍了这一现象的形成。
为什么要如此苛刻?同学们不解。“对桌子上的物品放置秩序作出规定,本身没有意义,但这样可以培养法官的规范意识,只有平时讲规矩才能遇事讲法律,做到依法办案,秉公执法。”边剑扬告诉大家,公正一词最初就是规范、整齐之意,后来延用为司法公正,这也是法院文化一部分。
何以正人?《论语》中季康问政于孔子之典故有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公与正形影随,意相连,公是心之思,正是行之果。边剑阳还从墙上的一句古语名言中做了进一步深入解释。
阳山人民法庭是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命名的全省首批、全市唯一的法庭文化建设示范单位,也是全市六个文明窗口示范点之一,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更多的司法文明窗口。
《小窗口大服务》人民法院报以整版篇幅报道无锡中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新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的经验做法吸引了全省多家法院来学习;锡山区法院周锡培法官成为“无上诉法官”,无锡中院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实现了“零判决”……
一字一句求严谨
严谨为司法之本,作风之实来自谨言、慎思和严出。一年来,全市法院这方面做了两件事:庭审评查、裁判文书评查,简称“两评查”。
据介绍,截至10月15日,全市两级法院共评查庭审1732件,占纳入评查范围庭审总数8.45%;共评查裁判文书9619件,占纳入评查范围裁判文书总数8.92%。
《“两评查”带来三级跳》,这是11月15日江苏法制报头版头条的一篇长篇报道,三项创新成为三个亮点引起了全省法院同行的关注。
亮点之一:节点式评查,细查法官的每一句话。
9月4日,市中院行政审判庭公开开庭审理了宜兴市嘉和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诉宜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确认上诉一案,在全院范围内率先开展庭审观摩活动。
“对争议焦点归纳再回放一下,对法官的提问打印成书面稿发给评查人员”……
庭审结束后,组织评查的审管办人员从庭前准备、庭审程序、庭审能力、庭审形象等四大方面18项内容,对庭审案件进行节点设置,在播放庭审录像后,请评委分段式打分,在不同审判程序、重点环节暂停,实时定格讨论点评,直接指出庭审中不规范之处并予以扣分。
亮点之二:抽丝剥茧式评查,严抠裁判文书中的每一个字。
市中院《案件质评工作通报》2012年第10期公布了三个细节:
裁定书首部各诉讼参加人的“居民身份证号码”与具体号码之间有的加冒号,有的未加冒号,表述不统一。根据规定,扣1分。
“昆明市五合区人民法院”中的“五合区”应为“五华区”。根据规定,扣1分。
“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项”应为“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根据规定,扣1分。
从日常评查到专项评查再到重点评查,采取由外到里,由浅至深的抽丝剥茧式评查,严格评查标准,不放过一丝差错。
全年,全市累计初评建议优秀文书982件,严重差错文书2件,较大差错文书24件。
亮点之三: 专家下沉式评查,打磨每一个庭审环节。
市中院在评查主体上确立为“一把手”工程,院长亲自参与庭审观摩及分析讲评工作。
“对于这类侵害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案,你应该追问关键性的问题,而不是在非关键问题上游离……”时永才院长在观摩旁听了绍兴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与江阴市某塑业有限公司侵害实用新型专利权纠纷案后,对主审法官提出了要求。
此外,时永才还从庭审程序、庭审思路、庭审驾驭、法官形象等方面,向办案法官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全市九个基层法院的“一把手”每周至少亲自评查一个案件。
南长区法院、北塘区法院等还制定二次出错警示制度,也就是对于第二次出现错误的人员,由院领导找其本人谈话警示。
一言一行重形象
10月,“无锡好人”榜在文明网上揭晓,北塘区民一庭副庭长高鑫榜上有名。家住欧风街一位8旬老人为此放起了鞭炮。
原来这位老人因为房产纠纷与子女打起官司,通过高鑫法官的调解,一家和好如初,老人感激之下想请高鑫吃顿饭被拒绝了,送过去一条香烟被退了回来。放鞭炮成为老人最终表达谢意和敬意的一种方式。
“办一个公正案,当事人得到的是公正,法官和法院收获的是公信,我们要通过一言一行给群众心中留好印象,培养和树立司法的公信力。”北塘区法院院长袁挺要求法官人人成为群众心中的“无锡好人”。
让群众来监督和评判法官,全市法院开门纳谏既传统又融入了现代元素。
“请对我院法官的对外形象及时提出监督和批评意见,我们会及时查处并回馈相关情况。”这是新区法院纪检监察室专职人员在网上的留言。这是一个特殊的QQ群,除了法院全体领导外,还有11位行风监督员。
据介绍,新区法院积极搭建人民群众监督法院政风行风平台,邀请了来自新区部委办局、各街道、乡镇司法所、社区、企业的11位行风评议员,深入推进行风监督评议工作。
除了QQ群,还有两种监督模式。一是访。不定期上门走访,“一对一”了解情况,倾听来自一线群众的意见;邀请他们旁听案件开庭审理以及对法院工作进行明察暗访,对审判人员的庭审规范、司法作风进行监督。二是评。组织座谈会、寄发征求意见函等方式,集中征求行风评议员对法院阶段性工作的评价。
据市中院纪检监察室介绍,这三种监督模式全市两级法院基本上都在采用,并且已开通政务微博,进一步深入听取各方的监督意见。同时,不仅注重监督,还着力培养,做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6月10日,南长区法院举办“学礼仪、明规范”专题讲座,江南大学的老师边讲边与大家互动,场面十分活跃。
《关于司法礼仪的实施意见》在江阴法院出台,该意见从立案、审判、执行、安全保障、廉洁司法等方面严格明确干警职业形象、着装仪表、庭审礼仪以及公共场所行为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促使干警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着力塑造法院和法官的良好形象。
7月,一位退休公务员利用一天时间暗访了全市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十余个单位。中午临近上班时,她来到锡山区法院,认真察看了立案窗口工作人员的时间和着装,以及与当事人的交流,最终把这些情况写成书材料投给了报社。
“锡山区法院给我留下了最好印象……”这位退休公务员对法院作出了这样评价。这是江南晚报道的一则消息所载。
一案一事上心头
下沉司法资源,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大走访”成为改变司法作风的一项重要举措。随之,民生节点上司法寻声律动。
给特困刑事被害人送上关爱。今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无锡市刑事被害人特困救助条例》,并认为这是无锡法院以司法推动立法的成功实践。今年,该项工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完善。2009年10月以来,共有122名刑事被害人得到救助,发放救助金合计484.27万元。由此,全市法院执行积案和涉诉信访大幅减少,特别是一审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实现了“零判决”。
给了“落跑”企业员工一颗定心丸。由于老板的出逃使得企业债权债务情况不明,为避免员工劳动报酬权益受损,锡山区法院向政府建议设立‘关爱员工基金’,解决企业破产后员工工资问题。”这一建议得到锡山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区委主要领导批示扩大法院救助基金的“盘子”,通过司法救助的体系,及时保障欠薪企业员工的权益。目前,相关工作也在推进当中。
给家庭暴力打出组拳。今年,崇安区法院成立“涉及家庭暴力婚姻案件专家委员会”,使“家暴认定难”有了突破性进展,并在预防和惩罚上有了新方法。2008年8月,崇安法院发出全国首份人身保护裁定。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该院的探索和尝试无疑为我国司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开了先河。几年来,共审理涉及家庭暴力案件68件,发出人身保护裁定13份,制止暴力行为40余次。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以来审理涉及家庭暴力案件下降了25%,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十分钟诉讼服务圈”给群众提供方便。崇安区法院在辖区六个街道挂牌成立了诉讼服务工作站,每个站点到最远的居民家不超过10分钟徒步行程。今年以来,诉讼服务工作站共受理各类案件142件,成功调解案件73件,为当事人进行法律服务咨询200余次,被群众称为“家门口的法院”。
民间资金进入执行救助。为了化解一些执行“死案”,江阴市法院联合工商联、总工会和青年商业联合会,会同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民营企业,成立“江阴市暨阳司法救助协会”,首批募集资金65万元,解决了10余起执行案件困难当事人的急难。这是全国首个由民间资金进入司法救助的成功做法。
“共享阳光”司法助残送温暖。南长区法院建立“司法助残工作站”,不断建立健全司法助残和残疾人维权工作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了“两个平台承载、五支队伍协同、八项机制运行”的司法助残模式,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绩。
“夕阳红司法工程”关爱老人。北塘区法院在全国率先成立保护老年人权益合议庭,并实施了救助热线电话、老年工作室、老年人维权十项提示等“夕阳红司法工程”系列活动,将“孝文化”打造成为辖区社会新风尚,为应对未来“深度老龄化”社会提供司法助力。通过法律与道德的双重作用,建立起老年人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