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盐都区法院紧贴基层延伸为民服务触角
作者:徐育 杨奇 成正宜 发布时间:2012-12-04 浏览次数:768
四年前,盐城市盐都区法院院长徐学坤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捧回了“全国优秀法院”奖牌,这一荣誉凝聚着盐都法院党组的指挥智慧、全体干警的激扬斗志,令人振奋!
时光荏苒,荣誉始终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盐都法院人奋发进取:案件数量攀升破万,信访投诉率在盐城全市最低;以万人测评满意率98%交出满意答卷;持续书写25年零违纪纪录;党总支连续两年被盐城市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近日,记者再一次走进盐都法院,那错落有致的“四合院”里,茂密、葱绿的松柏昂首挺立、坚韧不拔,这不正是盐都法官始终把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扎根在基层的“常青”象征吗!
“百点千案”——纠纷前沿化干戈
盐都70余万人口中,近半在农村。10多年前,许多农村地区刮起“抛荒”打工潮,大冈镇15户农民也将30余亩土地“抛荒”给了村委会,村委会便将该地承包给了方某养殖螃蟹。后来国家为鼓励种植,免除了农业税还额外给补贴,这让15户农民看到了利益,想要回承包地。
2011年,该起纠纷“落户”在了盐都法院大冈法庭。“15户农民不会轻易放弃,承包人的养殖利益也不可小视,该案极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而且今后这类纠纷还将层出不穷。”庭长沈建华回忆说,他一方面以巡回审理的方式就地审理、就地调解,另一方面通过巡回审理做好教育疏导、普法宣传。
这只是盐都法院打造“百点千案”工程的一个场景。谈起“百点千案”的构想,党组副书记周红冰告诉记者,2009年该院受理涉农纠纷2357件,占民事纠纷36%;2010年受理涉农纠纷2187件,占33%;2011年受理涉农纠纷2294件,占34%。涉农案件长期居高不下。
案件频高的背后是农村问题的集中映射,是司法理念向农村转变的信号。“巡回审判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不少老百姓认为那是法院的‘花拳绣腿’,是走过场、走形式而已。”采访中,盐都法院分管民事案件的副院长张爱武这样认为,“涉农纠纷不能坐等,必须深入到农村一线,而巡回审判是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的必然选择。”
但怎样才能让巡回审判真正融入民心、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摆在了盐都法院领导班子面前。
“十来个巡回审判点不够,那就弄一百个;每年巡回审判二三百件远不够,至少一千件。”谈起“百点千案”,院长徐学坤斩钉截铁。
一百个巡回审判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是那么简单。徐学坤的思路是,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和他们沟通协调,没有解不开的结。那些日子,院党组成员马不停蹄,走乡串村,到2011年底,该院实现了在年平均发生纠纷20件以上的村,每村设立一个固定巡回点;在年平均发生纠纷20件以下的村,每3-6个设立一个固定巡回点,共设立固定巡回点102个。
“光是将审判庭搬进农村还远远不能满足解决矛盾纠纷的需求,如何将‘百点千案’区别于普通巡回审判呢?”这是摆在众多巡回审理法官面前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巡回审判点,法官们除“常规动作”外,加入了“自选动作”:同步开展带案下访、巡回接访工作,及时解决有苗头、有倾向的涉诉信访问题;同步开展被执行人财产线索核实、潜在执行风险分析等事项,预先做好财产调查,解决执行难问题;同步做好判后教育疏导工作,将每一次审理宣判作为一次普法宣传的机会,让当事人赢得清清楚楚、输得明明白白。
不干则已,干则出色。2011年底至2012年10月,该院“百点千案”工程共巡回审理1169件,巡回审理率达11%;共化解涉诉信访案件183件,息诉罢访率达94%;共解决执行难案件218件,巡回审理案件的执行率达100%;判后答疑350余件计630余次,服判率达97%。
“春雨行动”——大爱无间巧帮扶
记者记忆犹新,2010年一起遗弃唇裂婴儿的犯罪案件在盐都法院审理,婴儿父母因无力医治患儿选择了遗弃,主审法官邵晓萍却担当起“法官妈妈”的角色,及时与国内唇裂儿童专项救助基金会联系,帮助这个家庭解决了2万元的治疗费用。
这样的事例感染着每一位盐都法院干警,同时也向法院工作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涉少案件的司法救助一刻也不能耽搁。
记者采访得知,2012年3月,盐都法院启动了未成年人教育救助“春雨行动”,以教育、帮助、引导三项工作为重点,扩大未成年人教育救助工作的辐射面,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推一把就是未成年犯,拉一把就是大学生。2011年12月的一天,一位母亲敲开了少年庭副庭长郝月办公室的门,“郝庭长,我的儿子想考大学,但他是一名缓刑犯。”原来,她儿子是一名高三学生,2010年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通过少年庭法官的感化、教育,该少年重返校园有了较大进步,母亲和学校见证了这一转变。然而近在咫尺的高考让这对母子犯了难。
“一个少年的命运不应该被一次错误所决定”,郝月在当时尚无明确规定情况下决定尝试为该少年申请封存犯罪记录,她用了半个月时间与各司法机关磋商,终于帮助这位少年通过了该区第一起犯罪记录封存的批准。截至2012年9月,盐都法院已为6名失足青少年封存了犯罪记录。
2012年以来,少年庭法官还与5社区、23村“留守少年”结成帮扶对子,与“留守少年”进行面对面交流,与街道、社区司法所人员一起深入“留守少年”家庭,了解关注“留守少年”的心理健康,及时进行正确引导,预防犯罪。
帮扶救助工作,盐都法院还积极倡导与辖区公安、检察、监狱、社区矫正工作者以及家属沟通,建立系统化、全面化、多层次的无缝对接救助制度,在充分掌握青少年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社会交往、犯罪前后表现等情况的基础上,对失足青年从法律、亲情、心理等方面进行疏导,防止他们逐渐成为社会“边缘”人群。活动开展以来,该院协同普法办、文明办、司法局、公安局等部门,组织参与帮扶救助活动125人次,开展法制教育、普法宣传等活动32场次,实施司法救助21人次。
“法治先锋”——法行社区润和谐
“社区是矛盾纠纷的萌芽处,是矛盾纠纷的集散地。”院长徐学坤认为,“一个和谐的社区不是没有矛盾,而是拥有一套方便快捷钝化矛盾的机制。”立足这一出发点,今年6月,盐都法院以基层法治为核心,以社区为载体,组织30名法官到辖区30个社区担任法治先锋。
社区”法治先锋”?名称很响亮,定义很笼统,怎样将社区法治先锋的工作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呢?这让法官们头疼。
一次偶然的机会,潘黄法庭以物业合同纠纷呈显著上升趋势为信息点,提交了关于设立“物业纠纷联席会议”的情况简报。这一简报为“法治先锋”的工作找到了灵感:“先锋”就是要做其他人想不到做的,要做其他人想到而没法做的——化整为零,以社区主要矛盾纠纷为背景,设立专业的平台处理同类型纠纷,将矛盾纠纷化为可控制状态。
找到了抓手,法治先锋的工作得心应手。2012年6月,盐都法院根据平安月报对社区矛盾纠纷发生类型以及频率的掌控,在潘黄街道建立了物业纠纷联席会议,在盐龙街道设立了劳动争议巡回审判庭,在滨湖社区设立了家事合议庭,在北龙港社区设立了渔业承包纠纷合议庭,在农村经济开发区设立了农村经济开发合议庭。据统计,联席会议以及专业合议庭进驻社区后,化解非诉类案纠纷317件,消除有起诉意向的183人次。
“一根筷子折得断,十根筷子折不断,仅仅依靠化解矛盾纠纷还不够,社区更需要一个和谐的法治环境。”副院长施彬告诉记者。
11月3日,星期六,在盐都新区法制广场上,几十名群众围坐在一起,收看盐城电视台《七点看“法”》节目的盐都案例汇编。
据院办公室统计,6月份以来该院面向社区群众开展法制辅导、法制讲堂30余次,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600余人次;将法治案例节目汇编组织收看8次,千余人次现场参与,夯实了社区法治建设基础。
盐都法院服务基层、心系基层的常青奥秘,昭示着引领,激励着争先,让我们看到了这群盐都人用一份赤诚谱写着法治道路上的实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