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区矫正人员因身体条件、居住地不固定、监管机构缺乏合力等原因,导致部分矫正人员脱管、漏管,再次步入歧途危害社会,造成了诸多不稳定社会因素。为有效管理和监控社区矫正人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高司法公信力,南长法院在区委政法委的支持下,结合南长实际情况,推出“审矫对接无障碍,惩教结合育新人”社会管理创新项目。项目推进以来,民主法制观念进一步深入民众,刑罚的科学化、人性化进一步彰显,全区矫正对象未有出现脱管、漏管,重新犯罪的现象,审矫对接效果逐步得到显现。

 

整合资源,明确职责,实现审矫工作无缝对接。为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南长法院联合“公安、检察、司法”出台制定《南长区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对各单位的职责予以统筹。在全国《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基础上,增加特定条件下延长暂予监外执行期限的操作流程以及由法院责令矫正人员提交保证书的规定;细化在收监执行过程中的警力、警车、戒具等资源的配置使用规定;规范决定暂予监外执行审矫之间的交接手续,审前调查评估,法院、公安向相关单位送达文书的期限;将司法部门告知义务的平台前移至法院。通过整合,各单位职责划分更为明确,工作流程更为清晰,办事效率得到提升,有效杜绝了不同矫正机构之间的相互推诿,确保了社区矫正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创新制度,常态工作,推进审矫工作深入开展。为规范管理,提升审矫工作合力,成立由“法院、检察、公安、司法”组成的特殊人群管理领导小组,确定每年召开一至二次领导成员会议,职能部门每季度“工作例会”的制度,定期通报情况,协调问题,整合资源。建立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信息共享”制度,将矫正对象的个人信息、法律文书、禁止令等内容实现共享,进一步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建立特殊人群管理领导小组“检查督导”制度,定期对审矫对接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并通报成员单位,进一步提升了成员单位的大局意识。建立履责“考核奖惩”制度,实行“审矫对接”考核,对完成工作各项指标全面考核,进一步提升了成员单位责任意识。

 

引导为主,多措并举,促进审矫工作成果转化。召开听证会,今年3月对一名缓刑考验期吸毒受行政拘留处罚的罪犯撤销缓刑,并组织40余名社区矫正人员旁听开庭,接受警示教育;宣告“禁止令”,5月对3名因上网抢劫的未成年被告人宣告“禁止令”,禁止他们在六个月至一年缓刑考验期内不得进入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未经对方同意不得与被害人及其近亲属接触,未经监护人允许不得在外过夜,全区100余名矫正对象参加开庭接受教育。开展感恩走访,6月组织干警对全区缓刑未成年犯进行回访,为家庭困难的少年犯带去图书、衣物、粮油等必要的生活用品,鼓励他们天天向上,努力成才。设立“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疏导课题”,积极探析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对未成年人行为的影响和犯罪倾向性问题,并有针对性开展心理疏导,全年26人次接受心理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