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冰箱,已用数年,一日突然不制冷,且临近春节,急找人修理,三天后冰箱修好后,可不出两日又不制冷,看来修理师傅技不精,又换一名师上门。看后,大呼哪个外行修的,蒸发器不好外接,实质是里面的制冷机器坏,需要开膛,但一开膛面目全非,没有换的价值,不如报废吧。家中一日不能没有冰箱,既然名师已判,立即上街又买一台新的,全家松了一口气。

  有了新冰箱,旧冰箱碍眼又占地方,当废品处理又不甘心,又打电话告知第一次修理的师傅,师傅一检查,没问题,是焊点松动漏气,动手补好,冰箱又开始工作。望着家中新旧两台冰箱有些茫然。

  冰箱坏了,可以修理,不行可以换,不足惜。如果是医生给病人也是这样就要误大事了。现在,同样的病,不同的医生给出不同的结论,不同医院的治疗方案不一样,故医患纠纷屡见不鲜,可见一斑。医生除职业道德,医术水平应首当其中,如果遇到庸医,不但赔钱,甚至送命,可能患者反而认为命该如此,就同冰箱命运一样。

  同理,法官办案尤如师傅修理电器、医生给人治病,同样一件案件,不同的法官作出不同的判决,不同的法院作出截然相反的结论,以致一审、二审、再审,无休止的马拉松诉讼,劳民伤财,涉诉信访量逐年增大,百姓对法律产生困惑。法官把案件判错了,可能只占所办案件百分之一,而对当事人则是百分之百。甚至出现冤案,人头落地,无回天之术,岂能用金钱来弥补。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卖油翁》中的陈尧咨善于射箭,十中八九,就自我夸耀,尤如法官改判率百分之一、二。而卖油翁注油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钱币未被沾湿,却以一句“我亦无他也,惟于熟乎”笑而远去。这不正是我们所要求的吗?

  “业精于勤”。本领不是天生的,它需要经过勤奋的劳动才能获得。电器修理师傅通过长期实践和摸索,才能得心应手不误断。医生除了掌握书本知识外,临床实践才是知识源泉,而不误诊。法官不但要怀有为民排忧解难的情怀,更多是要具有广博的法学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以及驾驭审判活动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处理错综复杂案件时游刃有余,不误判。

  爱岗敬业,这就是“卖油翁”给后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