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要推荐一部政治、军事的百科全书,我还是会选择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随便拈起一段读读,都是跌宕人心的好故事,今天从一个不起眼的人物说起,他的名字叫做刘封。

  刘备常年流离失所,膝下无子,收荆州刘泌外甥寇封为义子,即为刘封。刘备待刘封甚厚,视同己出,刘封念刘备知遇之恩,随同诸葛、张飞、赵云进益州,作战英勇,所向披靡,所经之处无所不克,后取上庸、房陵、宜都三郡,官至副军将军。关羽失荆州,上庸难守,刘封拒降曹操,败退成都,时刘备与诸葛亮商议,以刘封未救关羽为由,赐死。《三国志》曰: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

  刘封守上庸乃偏城,兵马甚少,关羽之亡因吕蒙偷袭所致,刘封难以救援,备杀义子何为?其因不过是得有亲子刘禅,义子刚猛、骄横,亲子怯懦、无能,他日亲子继承大统,义子必成拦路之虎,正如诸葛所言:“易世之后终难抑制”,此乃刘备杀心所在,虽不忍亦不可不为。

  刘封死在其不知身份,不知避祸,刘备虽爱才,但则局势有变,蜀中称帝,与创业之初自然不同,王统继承的“大道”远胜于亲情,不要说刘封,若诸葛、赵云不愿辅佐刘禅,刘备亦会除之后快。吴之陆逊命运即为如此,逊贵为孙策之婿,以火烧联营百里,保东吴不失,北伐魏国,大破曹休,出将入相,然逊与新太子不和,孙权远之,遣中使数责之,忧愤而死。曹魏之荀彧,位列谋臣首席,风光无限,因对曹操晋封魏公,稍有微词,遂远调寿春,操赠以无食锦盒,逼其自缢。

  观三国士人之冤案,远不止如此,可以列一个长长的名单,曹、孙、刘皆为当世之豪杰,在国家草创之时,可以礼贤下士,虚怀若谷,待帝制形成,均变得多疑、猜忌,性格异化,这不仅是人性的悲哀,更是制度的悲哀。家国一体的体制之下,必然首先要保全的是帝制的完整,皇帝所为考虑第一位的是龙脉的延续,当初为天下起事的心,早已被一己之私所取代。

  绝对的权力,异化人心,摧残着一切美好和善良,暴露出人性中最残酷的一面,刘备不是无情之人,刘封死后,备“泣不能言”,荀彧自杀,曹操深感愧疚,陆逊忧愤而死,孙权恐怕也会心中难过,但当时体制如此,每个人都无法感情用事,所谓做不得已之事。纵观历史,此悲剧何其多矣!时交通闭塞、民心不开,为维护国家疆域之广大,集权之事不得已为之,然今日科技隆盛、教育开明,如再行集权之实,岂不可笑!且赠昔日蜀国枉死将军刘封打油小诗一首作结:

  追随昭烈刘,将军却姓寇。

  战场立军功,一心为封侯。

  他日失恩宠,只因小阿斗。

  皇权握在手,恩义不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