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强基谱华章-江苏沭阳法院加强人民法庭建设纪实
作者:王曙 尹文光 发布时间:2006-12-04 浏览次数:4495
沭阳地处江苏北部,是全省人口最多、陆域面积最大的县。就是在这个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却涌现出了一个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院”?沭阳县人民法院。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该院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以争创一流法院为目标,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六个人民法庭全部实现了“设置规模化、建设标准化、审判规范化、管理制度化、装备现代化”的标准。2005年以来,该院六个人民法庭共审结案件6300余件,执结案件1500余件,结案总数占全院的48.78%,先后有1个法庭被江苏省高院评为“最佳人民法庭”,六个法庭全部被宿迁市中院评为“优秀人民法庭”,有5人受到省、市法院的表彰奖励。
[建设篇]
“法庭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严重制约了法庭工作的正常开展。”回想起自己刚到任沭阳法院第一次检查法庭时看到的情景,沭阳法院李其苏院长仍感慨不已。
尽管从2002年以来,通过多方努力,该院六个法庭的审判和办公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用房拥挤、功能不全、设施落后的根本性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六个法庭基础设施均未达到省法院规定的标准,最小的一个法庭建筑面积只有
在2006年全院工作会议上,“努力提高人民法庭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人民法庭形象,是维护司法公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李其苏院长代表院新一届党组响亮地提出了加强人民法庭建设的宏伟目标,法庭建设成为了沭阳法院2006年的首要任务。
在经过充分酝酿论证后,该院遵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庄重实用、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六个法庭全部一次性建设到位。新建后的六个法庭均建有审判办公综合楼和生活楼,实现了办公区、审判区、生活区三分开。审判办公综合楼建筑面积均在
每个法庭均装配远程监控和视频会议系统,实现对审判工作的实时监控和办公信息化。同时为六个法庭各配备一辆桑塔纳警车、2台打印机,审判人员每人配备1台电脑。今年2月,在建起电子签章系统的基础上,该院又实现了法庭电脑与院机关电脑局域网的联网,做到院机关与法庭通讯随时畅通,信息随时交流,基本上实现了法庭办案现代化,提高了工作和办案效率。
[服务篇]
“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一定要通过落实各项便民措施,充分展示这个“窗口”的良好形象。”这是李其苏院长在检查法庭时讲得最多的一句话。
方便群众诉讼,首先从方便群众立案开始。该院一改以往由立案庭统一行使立案权的模式,将立案权下放到法庭。再由法庭开通诉讼“绿色通道”,建立全时空的随机立案模式,实行零时间、零距离立案。通过便捷的立案信息网络,实行上门立案或电话立案、预约立案,并及时为生活困难的当事人办理诉讼费减缓免手续,解决了偏远乡村群众和弱势群体“诉讼难”问题,方便了群众诉讼,减轻了群众诉累。今年以来,六个人民法庭共立案近4400件,为困难群众减缓免诉讼费用20余万元。
为了认真落实方便群众诉讼和方便案件审理的“两便原则”,该院积极推进巡回办案和简便审理,根据案件实际情况,推行即收即审即结的审理程序,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在审判形式上,采取“坐堂问案”与巡回审判相结合,开庭到社区、村头,及时为孤寡老人、有疾病且行动不便的当事人及盲、聋、哑人等特殊群体提供诉讼便利。同时建立“假日法庭”,利用节假日正常办理案件,及时为当事人解决纠纷。今年以来,六个法庭共开展巡回审理60余次,利用“假日法庭”审理案件300余件,受到了辖区群众的好评。
人民法庭受理的民事案件法律关系一般较为单一、责任比较明确,该院规定除法律明确要求需要组成合议庭审理的案件和一些特殊案件外,一律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确需转为普通程序的,须报分管院领导批准。同时建立“1+1+
做好调解工作是该院加强法庭建设的又一亮点。自2005年起,该院首次在人民法庭确立了委托调解制度和独立调解人、协助调解人制度。对于土地流转纠纷案件、赡养和婚姻家庭纠纷案件、群体性诉讼等可能引起矛盾激化的案件以及最高法院明确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先行调解的六类案件,法院立案受理前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可以委托乡镇调解中心先行诉前调解。同时确定或聘请有关部门及人员作为独立调解人,邀请机关单位或个人协助法院调解,充分运用社会力量参与调解案件,提高调解成功率。为了力求案结事了,法官们常常苦口婆心,不厌其烦,该院法庭连续三年案件调解率在70%以上。
[规范篇]
“人民法庭建设要上新水平,不仅仅硬件要上新台阶,实行规范化管理,推动软件上新台阶才是关键。”李其苏院长不时地告诫六位法庭庭长。
在华冲法庭,这个宿迁市最先跨入全省“最佳人民法庭”行列的法庭,对“规范化”有一套非常完整的阐释:在立案处设专人指导当事人如何诉讼;在法庭每个法官的办公桌上有一本“规章制度”,从审判管理到庭务管理和队伍管理,近30项制度把法庭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工作人员都纳入其中,甚至对法庭食堂的炊事员都有明确的管理规定。
法庭远离院机关,庭务管理是难点。该院积极创新思路,对法庭实行“三化”管理,即对庭务管理实行规范化、日常化和半军事化。建立法庭干警守纪督查制度,采取挂点领导或纪检组每天坚持拨打法庭固定电话、不定期下到法庭突击检查等多种方法,检查法庭干警在岗在位、审执案件、遵守职业道德等情况,如发现不规范问题,即按规定进行处罚。健全的管理制度,使得六个法庭全部实现了规范化管理,审判工作、干警面貌焕然一新。
在加强规范化管理的同时,该院坚持以人为本,对法庭干警高看一着,厚爱一分,实行政策倾斜,注重调动法庭干警的积极性,法庭已经成为全院的人才培训基地、法官锻炼的熔炉和干警成长的舞台。配强法庭庭长,六个法庭庭长全部为本科学历,平均年龄为39岁,人均年办案数均在80件以上。对上级法院安排的培训机会,优先让法庭干警参加,让他们多接触新的司法理念和审判方式,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近年来,该院先后12次组织法庭干警参加各类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司法能力和水平。
为了增强法庭干警工作活力,该院有计划地对法庭干警和机关业务人员进行交流使用,在职级晋升上优先考虑法庭干警。近几年来,有4名法庭干警得到提拔或重用,三个主要业务庭的庭长和办公室主任均直接从法庭选调上来。同时积极为法庭干警创造安心舒适的生活环境,为法庭每人每月发给200元的生活补助费和200元法庭津贴。院领导还主动关心法庭干警的家庭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子女上学、家属就业等实际问题,解除干警们的后顾之忧,为法庭干警安心基层工作提供切实的保障。
通过健全管理制度和政策倾斜,促进了法庭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法庭干警整体素质不断提升。2006年1-11月份,六个法庭办结案件4000余件,改判发回率仅为0.4%,办案周期仅为21天。在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法庭工作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该院法庭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六个法庭全部被评为“人民满意政法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