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希望的心灯-徐州鼓楼法院青少年维权工作纪实
作者:周琪 杨梅花 发布时间:2006-12-01 浏览次数:4466
近日,全省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命名表彰现场会在徐州鼓楼法院召开。会上,各级领导对该院青少年维权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几年来,徐州鼓楼法院不断探索创新,建立了“帮、教、治、防”工作机制,拓宽了帮教服务天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1999年以来,该院相继被命名为市级和省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今年又开展了争创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的活动。
用爱心挽救心灵
为消除未成年人对威严的审判环境而产生的畏惧心理和紧张情绪,该院设置了专用法庭,实行圆桌审判。开庭时,未成年被告人不站立、不带戒具,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庭审环境。
庭审中,该院建立了“爱心帮教制度”,成立专门的合议庭对未成年人进行专职帮教,从团委、妇联、学校等单位选择一批有强烈责任心和爱心的人民陪审员协助帮教,安排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进行亲情帮教,邀请被告人信任的其他人员到庭辅助帮教。通过各方协力,使整个庭审过程变成一堂为被告人启迪心智的教育课。
去年冬天,少年庭在审理17岁少年小刚(化名)涉嫌盗窃一案时,法官多次通知小刚身为医生的父亲到法院领取法律文书,可电话那头的小刚父亲抛下一句“这个儿子我不要了,随便你们怎么处置”的话后,就再也不接电话了。得知父母怕丢脸,对他不理不睬,小刚的情绪十分低落,对法官的帮教显得无动于衷。
为使小刚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法官让小刚写了一封信,第二天冒着鹅毛大雪驱车赶到小刚家,把信送到小刚父亲手中,耐心做其思想工作。开庭那天,小刚看到来开庭的父亲,一下子就跪倒在父亲面前,流着泪表示自己一定会痛改前非,好好做人。
“为了一切孩子”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不仅仅是感召,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少年庭庭长杜秀兰说。为此,他们将更多目光落到了对失足流浪少年教育挽救上。
长期在外流浪的15岁少年小波,因父亲被处极刑,母亲还在狱中,衣食无着遂以身试法实施抢劫。少年庭石法官充分考虑徐某的犯罪情节,依法对其适用了缓刑。鉴于小波家庭环境的特殊性,法官们联系了当地司法所、村委会,为其办理了低保,落实了监管人。在法院的积极安排下,今年中秋节前夕,小波与服刑的母亲见了面,母亲流着泪读了父亲的遗书,要求小波不要再走上犯罪道路。面对法官所做的一切,小波流下了悔恨与感激的泪水。
为了呼吁社会共同关注流浪少年犯罪问题,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少年庭法官主动邀请人大代表、关心下一代工程委员会、流浪儿童救助中心、团市委维权部等多家单位旁听庭审,邀请多家电视媒体进行跟踪采访。
为了确保失足流浪少年得到有效矫正,该院还实施了“一三六”回访考察制度,即每月联系一次, 3个月思想汇报一次,6个月回访一次,并为每个未成年犯建立了档案。做到来信必回,有难必帮,帮助他们走出阴影,重塑未来。
“第一时间想到找法官”
今年4月2日,徐州市某技术学校的一名同学拨打鼓楼法院的维权热线,倾诉了自己的烦恼,杜秀兰庭长立即与这位同学交流、沟通。经过多次辅导,终于帮助这位同学打开了“心结”。
该院早在2000年就开通了“青少年维权”热线。随着咨询人数增多和咨询范围扩大,少年法庭又联合妇联、教育局等八家单位,面向社会开设了热线,并将电话及电子邮箱、服务时间印制在“为了明天维权卡”上,向全市各个学校发放.截止目前已发放了维权卡500多张,受理热线咨询600余次,成功帮助9名不良或失足少年走出心理“沼泽”。
2006年2月,鼓楼法院成立了“青山泉教育基地”,向未成年人提供律帮助和司法保护。2 0余名法官应邀担任各中小学的法制副校长,定期到校开展普法活动。一名中学校长说:“如今,学生们遇到受侵害的事,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打热线电话找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