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外村民”捧心来
作者:王国权 发布时间:2006-07-18 浏览次数:4242
我出身于农家,对农村始终怀着一种质朴的感情,时刻想着为农村的父老乡亲办一点实实在在的事儿。年初,应邳州市委的号召和法院党组的指派,我有幸成为一名“富民工作队”的队员,到农村一线与广大农民朋友“零距离”接触。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的实践,对农村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只要带着一颗真诚的心来,即便你的能力差一点,办不成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老百姓也不会责怪你、骂你,因为你是尽了力的。
做擦火柴的人
娄胡村位于邳州市碾庄镇西北角,交通闭塞。老百姓忠厚实在,想创业,但心有顾虑,因为他们的钱来得太艰难了,身边又没有活生生的创业成功的事例。于是我就会同村支部书记耿大银同志深入三个自然村的50多户人家做动员说服工作。我反复跟乡亲们说:“现在的政策这么好,失去了机会多可惜!创业有风险有难度,但世上哪有坐享其成的好事?一块钱捂在口袋里,永远不能成为两块钱,只有拿出来投资做生意,才会越变越多!”这个让群众放心放胆的思想解放过程,是琐碎而艰辛的,往往是磨破了嘴皮,对方却只热乎了一会儿耳朵。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切入点:村民耿儒清兄弟三人有资金近百万元,但迟迟不见投资,刘备才“三顾茅庐”,而我们却连续找他谈了不下十次,什么话都说尽了。最终,我们的真诚感动了他们,老耿拍着胸脯说:“你们这么热心,还不是想让俺好吗,俺干定了!”于是娄胡村的第一条人造板深加工生产线在今年四月试产,销售特别火。这样,民营经济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一户的示范胜于千百次的说教,渐渐地,5月10日高磊钦的新板材厂开工,6月18日耿庆奎的面粉加工厂挂牌营业……。“一业带动百业兴”,村里养鸡、猪的专业户多了起来,搞花卉种植、特种农作物种植的也多了起来。每天清早,我伫立在村口,听取机器“沙沙”的轰鸣和着鸡豕相闻的声音,心里如同灌了蜂蜜一样的甜!赶集的老百姓见了我,远远地叫着“王法官”时,我感到了他们的认同。他们有创业的热情和欲望,我呢,充其量只是那个“擦火柴的人”。
现场“断案”
“不好了,王大利和张柱子要打起来了!”听到这话,我和村里的几个干部顾不的雨后的泥泞,拔腿就向外跑。远远地望见一群人,中间的二人剑拔弩张,正用胳膊支架子,每人手里还拎着把铁锹。近前一看,二人脸红脖子粗的气还不小呢!地上一片“泽国”,水面飘荡着一股“熏天”的臭气。眼看情况要升级,围观者见他们手中有家伙,谁也不敢拉架。只听支书老耿大喝一声:“都给我住手!”王大利气呼呼地说:“支书您看,他打堰子(水坝)不让俺家的水淌过去,这不成心欺负人吗?”张柱子一把拉住支书的手说:“我忍无可忍了,您看看,他家茅房建在门口,一下雨脏水能把人熏死,这不是讹人吗?”支书用征求目光看着我说:“‘王法官’你看怎么办,干脆你给断断案,你懂法,法律上咋说的你咋给‘判’行吧?”我点点头,他又对二人说:“让‘王法官’给你两个评评理,是非曲直咱可得听啊!你们看行不行?”二人均表示赞同。这样,“案子现场开审”了。为缓和一下气氛,我给他们每人一支烟,让他们分别当众陈述自己的理由,各自消一消气。听后,我对二人说:“你们都违法了!”二人一听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异口同声地问:“俺违法了?”我说:“对!我国《民法通则》第八十三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王大利有权将积水在张柱子门前通过,但不应给对方造成侵害;张柱子有权排除妨害,但不应采取给对方造成更大侵害的过激行为。”我故意顿了一下,“我给你们出个主意怎么样?”二人表示同意。“好,现在‘宣判!’一、王大利于天晴后十日内把厕所移往他处或对其进行有效地改造,使污水不致外溢;二、张柱子立即把水坝清除疏通积水;三、远亲不如近邻,睦邻友好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不要因‘芝麻’大的小事而丢掉邻里之间的感情这个大‘大西瓜’。”二人当场握手言和,围观的群众鼓起掌来。日子一长,村里的群众都知道,村部住着一位“法官。”碰到法律上的事情都乐意咨询我,我不仅给他们提供法律上的帮助,还在村干部的协同下化解多起纠纷。实践证明:只要你公道正派一碗水端平,取信于民就不是一句空话。
榨出自己的“小”来
在娄胡村,我从村干部身上学到很多书本上所没有的东西。支书老耿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我经常和他谈心到深夜。他文化不高,性格耿直,不贪不占。他经常对我说:“一个村干部,要想让老百姓拥护你,必须做到精神上吃苦,经济上吃亏。”这个村“底子”特别薄,村组干部已一年未发工资了,而他们却没显示一丝抱怨,一如既往地支撑着这个村子。说真的,有时搞宣传用点笔墨纸张都得干部去赊或自己掏腰包买。一天中午,困难户李老汉到村部找支书借粮吃,家里快揭不开锅了。耿支书二话没说,指了指自己刚磨好还未来得及拖走的面粉说:“这袋面归你了,背走吧!”他们就是这样,宁肯自己吃亏,也不让百姓为难。想想自己曾为一点利益精心算计,因一点损失而难以释怀,真如鲁迅先生说得那样能够从皮袍下榨出藏着的“小”来。对比之下,我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内办公,坐在四季如春神圣而庄严的法庭“坐堂问案。”曾几何时,自己为收入的菲薄嗟叹,为工作的辛劳而叫苦连天,乃至于抱怨,孰大孰小呢?看来我不虚此行啊!!!
一次浅尝辄止的劳动
在“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的麦收季节,我来到了特困户耿玉春老人家中,70多岁的他身患残疾体弱多病,我们掏出200元钱让他找人帮助麦收。老人打架似地,说什么也不要,他说:“你家也不做生意,家庭负担又重,听说还欠一屁股债,拿你的钱我心里不好受。你有这个心,我看到了,我也心满意足了!”没办法,我只好和支书一道帮助老人割麦。烈日当头,割麦这活儿,以前也干过,由于多年没有从事如此强度的体力劳动,我感到有点吃不消,心里老是想逃跑。但换个角度想想,农村的父老乡亲又能往哪里逃?我只得咬牙坚持,傍晚,一亩多小麦收割完毕。耿玉春老人拄着拐棍,早早来到地头,把小麦煎饼硬塞到我的手里。他笑着看我狼吞虎咽的样子,我一边吃,眼泪一边在眼圈里打转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我的一次浅尝辄止的劳动,竟换来老人如此的厚待。我的心振颤了……!
我没有什么大本事,但我在娄胡村做的每件事都是尽心尽力的。用陶行知老先生的话讲叫作:“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因为我的情是真的,血是热的,所以娄胡村的父老乡亲把我这个“编外村民”当作自己人看待,这也正是我所最感欣慰的。我的心境渐渐澄明开阔起来:所谓的名与利的算计,所谓为了面子而讲的大话、空话、套话、假话,所谓的表面文章,做做样子等等这一切,在不设防的父老乡亲们的面前,都如同芥末一般的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