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参与咨询.jpg

    8月27日,工业园区法院“法律诊所群”迎来了第四位成员——娄葑街道新相邻法律诊所。时隔一年时间,从社区到乡镇,从点到面,工业园区法院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参与基层治理,推动矛盾纠纷及时就地解决,实现司法资源多层次全方位辐射。“我和邻居间闹了点矛盾,那个所里面的人听说了,主动找到我们,帮我们解决问题,这让我们感觉很幸福。最后事情妥善处理了,要不然走到打官司的地步,我还真有点担心”,湖西社区居民朱女士感慨到。

 

诉讼防线被攻破,“无讼”创建时不我待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市城东,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被誉为“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现代城市社区的发展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陌生化,各类矛盾纠纷大幅增长,邻里纠纷呈现出纠主体多元、诉求多元、类型多元的新特点,诉讼案件,逐年“高产”,近三年民事案件增幅达48.3%,去年,法官人均结案数达529件。

在案多人少的压力之下,法官应接不暇,尽管很努力,调撤工作仍差一把火候,发改率也居高不下,如何走出这种怪圈?工业园区法院领导在苦苦寻找破解之法。

赵先生和王女士是工业园区某小区同一幢楼的住户,两人在遛狗过程中发生了“狗咬狗”的事故,却因为赔偿问题闹到园区法院,成了“人告人”,法院最终调解结案。诉讼是解决纠纷的最终手段,但并不一定是唯一的和最好的途径。相比其他方式,诉讼具有终局性、权威性、强制性等优势,但诉讼却会消耗时间、金钱,令人心烦意乱,况且,有时案结事还不了。那么,为何大量纠纷会突破基层治理第一道防线?工业园区法院民一庭庭长胡志清说:“传统的社区矛盾纠纷化解模式在新形势下面临自治资源缺乏、治理能力不足、解纷信任感缺失等困境,导致许多本应由社区、乡镇解决的矛盾纠纷没有经过‘过滤’就直接进入法院,老百姓们到法院打官司很多时候都是身不由己,无讼创建,尤为迫切”。

 

筑牢基层治理防线,多方共治促和谐

找到问题的所在,围绕在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工业园区法院党组开始头脑风暴,辩论出一条矛盾纠纷化解新机制:尝试向纠纷源头治理延伸,把基层各方力量调动起来,构建“法律诊所群”,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分层递进过滤,把矛盾纠纷“挡”在第一道防线,2018年8月21日,工业园区法院决定以创建“无讼社区”为载体,与基层力量联通,成立了第一家“新相邻法律诊所”。一年时间里,“法律诊所群”的成员壮大到四家,朝着原先的目标昂首阔步前进。

化解纠纷首先要有资源。“过去社区不是没有调解,而是不知如何调解。其实矛盾纠纷也分轻重缓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因病施策,循序渐进,社区调解员参与调解,派出所民警、司法局公益律师参与“接诊”,法官参加法律‘会诊’,争取纠纷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法院”娄葑街道党工委书记傅刚说。“法律诊所”凝聚了社区调解员、派出所民警、司法局公益律师、法官四股力量,参与调解是日常工作,法律大讲堂、巡回审判是常规工作,将矛盾纠纷止于方圆之间。

队伍的专业化素质提升很关键。“我们不是不想调解,而是不敢调解,毕竟我们不是法律科班出生”社区调解员小郭说到。针对基层人民调解员解纷能力不足的问题,“法律诊所”设立了专门的社工法治实训基地,安排员额法官作为解纷“导师”,通过跟案培训、实战调解的方式提高社区调解员的调解技巧和能力。针对矛盾纠纷治理中的难点问题,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和通报制度,依托信息化手段、网格化机制,进行日常沟通联络,形成矛盾纠纷化解的合力。

群众的信赖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 民一庭陈新雄法官是“法律诊所”里的志愿法官,他承办的一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因为白蚁侵蚀导致房屋受损,原被告闹到法院。因受损金额不确定,双方意欲申请鉴定,考虑到高额的鉴定费用有点得不偿失,陈法官亲自邀请了专家陪审员参与勘查现场给出专业意见,征得双方同意后,根据意见作出裁决。提高诉讼效率还节约了诉讼成本。该案作为典型案例通过“新相邻空中点评”得以广泛传播,获得社区群众的一致点赞。

“俗话说‘浇花浇到根,帮人帮到心’,人民群众打心眼里信任我们的工作,才敢说工作落到了实处”陈法官笑着说道。群众到法院起诉是因为信任法官的法律专业知识,然而实际上,法官也并不是万能的,有很多其他领域的知识也是他们力所不能及的。但是社区调解员,来自各行各业,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各个资源之间的融合贯通,互补的同时,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让群众的信任度也就跟着上来了。

诉讼案件数量是“法律诊所群”创建工作成效的睛雨表。翻看今年1-7月的审判质效通报,工业园区法院民一庭收案数比同期已经下降了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