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看到《现代快报》有“大学生三天卖出近千个苹果”的报道,也在凤凰网上看到“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把所有学生组织起来观看孔子等各类中华传统文化宣传片,教室门口有老师把守,谁过圣诞就给谁处分”。

 

两则新闻,一则让人惊喜,一则无疑让人震惊。

 

很难想象西北大学看到“大学生卖苹果”的心情,因为同样发生在高校,西北大学抵御“洋节”,组织所有人看传统文化宣传片,这样的行为看上去是在敷衍了事,流于形式,充其量给此事定性为“懒政思维”。维护传统文化,就让老师把守教室门口,并以处分想“威胁”,是不是有些过了?

 

该高校莫不是,在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忘了,以人为本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谁过圣诞就给谁处分,貌似还缺乏“操作细则”:我们的大学生,是吃了个“平安”果,还是买了顶圣诞帽,或者上网玩了次“圣诞”小游戏,就需要被处分呢?

 

如果过圣诞节就要被处分,那么,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作品就不该流行,最先该封杀的就应该是入选六年级语文课本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因为里面有关于圣诞节的描写。还有,全国的英语考试最好也给取缔,此外,学舞蹈的就学民族舞,什么伦巴、芭蕾或者肚皮舞一律禁止。

 

平心而论,维护、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高校崇尚的人文情怀,在任何时候,都理应优雅和高贵。什么时候开始,捍卫和宣传传统文化,需要沦落到使用行政化的“处分”手段。这样的手段,于我们的大学生,又哪里来的共鸣点?弊大于利是显然。

 

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不是小孩子。过不过节是他们的自由,是他们精神和心理层面的自然需求。暂不讨论这个圣诞节,大学生是过好还是不过好。传统文化是有根的文化,种植在人们的心里,才能茁壮发芽。简单粗暴地把学生“关”起来,再辅以“处分”的威胁手段,无论如何,这样的粗俗,都是与人文情怀背道而驰的。

 

文化的宣传和扎根,需要一个过程。谁过圣诞处分谁,怎么看都让人觉得很功利。这样方式,堂而皇之地用来保护和宣传传统文化,怎么看都让人觉得,早就丢失了自信,浮于表面和充满对抗性。

 

一点点包容之心都丧失了的文化,无论如何,是没有底蕴的。试问高校,营造和谐有序的文化氛围,思想熏陶和疏导都可以,奈何选择如此粗暴和冷酷的方式?

 

请把文化的自由、包容还有灵魂还给大学生,高校是不是该反思,拿什么孕育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