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涛,男,1970年7月生,中共党员,法律硕士,现任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庭庭长、审委会委员,一级法官。自1992年从苏州大学法学院毕业到法院工作以来,他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共和国青年法官中的佼佼者,这其间,他走出了一条平凡而又闪光的道路。
  爱岗敬业  矢志不渝
  人生的道路,处处充满着选择的机会。戴涛同志从事法官职业前后的经历,也不例外。
  1992年夏,戴涛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面临着人生道路的第一次选择。当时,他所在实习的苏州市某律师事务所,劝他留下来当律师。但他经过慎重考虑,觉得还是更想当一名人民法官。 1992年8月,他自愿分配到人地两生的苏北,成为连云港市海州区人民法院书记员。此后两年他的表现引起了地方党委和上级法院的注意,1995年初,中共海州区委和市中级法院同时决定选调他。何去何从?成了他人生道路的又一道选择题。他思来想去,还是不忍舍弃自己的法律专业。1995年3月,他被调入中级法院研究室从事审判调研工作。上世纪90年代末,他在商海闯荡多年、资产已达数千万元的哥哥多次劝他下海帮其打理生意,并许诺底薪十万,上不封顶。钟爱法官事业的他对哥哥说:赚钱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我的第一追求,我要走自己选择的道路!哥哥最终理解了他的想法,对他说:法官收入不高,缺钱花的时候找你哥,但你要当一名廉洁的法官!他很受感动,坚定地回答:好,这是我们的约定!
  戴涛同志在选择并坚持自己的人生道路时,体现出了一份执着。这份执着,来源于他对法官工作的挚爱,体现了他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为了这份执着,他不惜放弃更好的仕途和更优裕的物质生活,矢志不渝,痴心不改。
  正是由于有了这份执着,他才能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真情投入。1993年至1997年,他负责起草法院工作报告和其他重要文稿上百篇,篇篇呕心沥血,篇篇堪称精品;其间,他还在各级媒体发表新闻稿件300余件次,年年超额完成审判调研任务。因为成绩突出,他连年受到嘉奖和获评优秀公务员;连续四年被连云港日报社、连云港市广电局评为优秀通讯员;1997年被评为全省、全市法院系统法制宣传先进个人。
  1998年4月,在荣记三等功后,他告别了为之奋斗多年的文字岗位,开始从事第一线的审判工作。与此同时,他被推荐参加首届法律专业硕士考试,并以高分被南京大学录取,进入到法律素质提升的新的平台。1999年初,他被院党组任命为行政庭庭长助理;2001年2月,他以优异的实绩和考试成绩在中层正职竞争上岗中脱颖而出,成为全院最年轻的庭长、审委会委员。他能否胜任新的岗位的挑战,一时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但很快,他就用表现证明,年龄不是问题!
  业有专攻  学以致用
  到行政庭工作后,戴涛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审判领域,他深知,只有干一行、专一行,才能干好一行。
  他开始调整自己的专业钻研方向。在三年的法律硕士专业半脱产学习中,他在学习基本课程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行政法学和行政诉讼法学领域,广泛涉猎国内外的专业著作,尽可能搜罗各类专业资料。几年来,他自费购买法学书籍400余册,其中行政法学专业书籍就有近200册;同时,他还常年自费订阅8种以上的法学期刊。正是靠这种超乎寻常的经济和精力的投入,他渐渐赢得了行政审判话语权,并逐步成为当地法官和行政官员心目中的行政审判权威。
  权威从来不是自封的,特别是业务权威,更不可能靠职务和权力树立。那么,戴涛有何过人之处呢?
  1999年以来,他主审行政诉讼案件52件,参与合议庭审理案件百余件,无一件被改判或发回重审。
  他努力实践“正义不仅应当实现,还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迟来的正义不是正义”等司法理念。1999年,他主持制定了全市法院一、二审行政案件庭审操作规程,使审判程序更加科学、公开和透明。2000年,他在全市法院首倡裁判文书“说理化”改革,并以自己的文书为样式,率先垂范,促进了全市行政裁判文书水平的提高。他撰写的法律文书,2001年、2003年两度被评为全省优秀裁判文书。在审判效率上,他深入研究普通程序简化审的路径,有效地缩短了结案周期。他所办理的案件,大多数在一个月以内办结,无一件延长审限或超审限。同时,他所主办的案件绝大部分都当庭宣判,并且尽可能做到当天发送裁判文书,省却了当事人来回奔波之苦。
  他所办理的案件,都尽可能做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几年来,戴涛主持审理了许多在全省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无一件引发上访闹事等不良后果,真正做到案了事了。如2001年他所审理的陈振友等21户居民诉赣榆县人民政府房屋拆迁案件,此案的特殊性在于,案外尚有符合起诉条件的居民数百户,都在等待观望判决结果。该案处理稍有不慎,都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集团诉讼,影响社会稳定和城市建设进程。戴涛在该案的审理中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法理、情理、事理融为一体,赢得了当事人信任和支持,最终虽然宣告县政府败诉,但没有一个案外人跟风起诉。
  悉心揣摩、潜心思考,使他拥有了娴熟的审判技巧和高超的驾驭庭审能力。参加过他主持庭审的当事人,往往会对“审判是一门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一次,一位刁难得近乎苛刻的南京律师,在庭审中多次滥用程序权利给庭审设置障碍,但戴涛始终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保证了庭审的顺利进行。庭后,这位律师主动上来握住戴涛的手说:“官司虽然输了,但您给我上了生动一课,我们输得心服口服!”
  近五年来,戴涛致力于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的研究与探索,先后撰写专业论文10余篇,其中7篇在《行政法学研究》、《行政与法》等核心期刊发表,并有3篇在全国、4篇在全省法院系统学术讨论会中获奖;撰写案例分析文章近20篇,有9篇在《中国审判案例要览》、《人民法院报》等媒体中刊载;五年来,他还为十几个行政机关作专题报告和讲座20余场次,以渊博的学识、睿智的谈吐赢得了广泛赞誉,树立了新时代专家型、学者型法官形象。
  五年来,戴涛立足审判岗位,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的工作表现和实绩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充分肯定,多次受到表彰和奖励,并于2000年、2002年又先后两次被荣记三等功。
  职业历练  玉汝于成
  戴涛深知,从事法官职业与成为职业法官并不能划等号。而他今生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法官。为此,他在努力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还始终自觉地以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为纲,努力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作风。
  忠实于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忠实于法律和事实真相,这是戴涛理解的最高、最根本的法官职业道德,也是这些年来他在审理和指导审理案件过程中,始终恪守的道德底线。他告诫自己,也告诫身边的同事:歪曲法律和事实真相,那怕只有一次,你就将丧失担任法官的资格!正是坚守了这条底线,保证了他所承办的案件在事实、证据和适用法律上无懈可击,哪怕是在最挑剔的当事人面前。
  忠于职守,廉洁司法,是戴涛严格遵循的又一条底线。他说,审判权力是人民给的,如果用它来换人情,做交易,那我这个位置也不要坐了,得站在被告席上接受人民的审判。正是因为守得住底线,戴涛拒礼拒贿无数次,而纪检监察部门没有接到过一起针对他廉洁问题的投诉和举报!
  心中始终装着百姓,是戴涛做人做事的出发点,也塑造了他亲和、耐心、负责的职业作风。在接待当事时,他始终做到耐心倾听,详尽解释,不厌其烦。有一个老上访户,在他接待过三次后,化解了心结,再也不上访了,还逢人就说,共产党的法官,没有糊弄人!
  这就是戴涛,由敬业而专业而职业,在人民的司法事业中,全力以赴而又永不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