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法官前几天帮我调解了这起纠纷,不然,这几天这么大的雨,我家肯定要被淹了!”指着新造好的排水渠,72岁的老王拉着回访法官的手连声称谢。就在一周前,惠山法院阳山法庭的法官“十入其门”,借助村委会的力量,顺利调结了一起长达十余年的邻里纠纷。

 

老王和老张均年逾古稀,做了十几年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两家的关系虽不能亲如兄弟,也应该比一般人好才是。可老王和老张平时却是互不搭理,偶尔进出打个照面,也是鼻孔朝天“哼哼”了事,大有“老死不相往来”之势。这是怎么回事呢?

 

小事生隙:借给你搭房  却污了我家墙

 

事情还要从十多年前说起。原本,老王和老张两家关系还是不错的,可2000年老张家翻修房顶,却成了两家人闹翻的导火索。那年,老张跟老王商量,借老王家的墙壁搁置下新翻修的房顶。“本来嘛,虽说这墙壁是我花钱砌的,不过一直是两家共用的,哪有不给人家搭房顶的道理?”老王一口答应了下来,可没想到,那新修的房顶却让老王家遭了殃。“他家的房顶搭在我家墙壁上后,每逢下雨天,那雨水顺着墙壁滴滴拉拉地全渗进墙里,没到一年,我家的墙面就因为进水霉烂了,好好的一堵墙成了‘危墙’,让人提心吊胆的,就怕哪天‘吃不住’倒了。”因为这事,老王找了老张好几次,可老张一家却拿不出让他满意的解决方案。就这么一来二去,好好的近邻反目成仇。

 

宿怨升级:排水口正对房基 老邻居对簿公堂

 

20108月,老张家再次翻建后院的棚屋。一看隔壁翻建后的棚屋样式,老王再也没忍住胸中怨气, “他们家新棚屋的排水口正对着我家的房基!这怎么行!黄梅天一到,我家的房子还不被他给弄垮了啊!不行,他得给我重造!”老王的态度非常坚决,一纸诉状将老张告上了法庭,一定要老张重造棚屋,改建排污系统。

 

虽然案情比较简单,但考虑到原被告双方年事已高,且是隔壁邻居,又有多年宿怨,如果轻易下判,容易激化矛盾,使得邻里关系更加恶化。惠山法院阳山法庭受理案件后,将案件委托给当地街道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经过人民调解员的调解,双方达成了协议,由老张出钱帮老王家再修一条排水管道,使老张家棚屋排出的污水不再经过老王家的房基。

 

矛盾激化:不满执行力度  人民调解失败

 

原以为事情可以解决了,没想到到了具体执行时,矛盾又一次出现了。“我去帮他造管道,他一会嫌造高了,一会嫌我用的工料不好了,反正总是不满意!我也没办法了,你们法院该怎么判就怎么判吧!反正我是不再去贴他的冷屁股了!”由于老王对老张的施工总是不满,老张一气之下,不再愿意履行第一次达成的调解协议。

 

“住这房子的又不是他老张,他当然不上心!咱们这里黄梅天本来就雨水多,我家地势又低,不监督他好好修管道,难道让我家以后‘水漫金山’啊!他不修拉倒,大家法院见!”老王的强硬态度导致双方的矛盾激化,在人民调解委员会达成的调解协议失败了。

 

巧用调解:法官“十上家门”  借力村委解纷

 

不得已,案件再一次进入了审判程序。考虑到案件的具体情况,承办法官仍没有一判了之,而是联合村委,多次到原、被告家中查看现场,做双方工作。一次不行,再去一次。“法院对我们家的事确实重视的,法官前前后后来了不下10次,光是他们庭长,就来了3次。”渐渐地,态度强硬的两位老人被法官“十入其门”的耐心和诚意所打动,情绪不再如刚开始一般对立,态度也逐渐软化。但对修排水管道一事,老王仍以不放心为由不愿让老张修建,法院调解陷入僵局。

 

一个偶然的机会,村委主任的一句话打破了僵局。“那次还是为这事去找村委,他们主任说其实村里近期正好要改建排水系统。既然如此,何不做通村委工作,让村委来帮老王修建排水管道?这样肯定双方都满意!”通过沟通,村委同意了法官的调解方案。老王更是一百个放心:“让政府办这事,那是再好不过了!”终于,经过法官的不懈努力,在村委的大力协助下,老王和老张达成了最终的调解协议,两家人化干戈为玉帛,十多年的宿怨得到了圆满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