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山前线走来的人民法官
作者:王小燕 祁建根 发布时间:2011-04-21 浏览次数:1129
“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也许我倒下,将不再起来,是否还要永远地期待……”在迎接建党90周年的日子里,这熟悉而又令人刻骨铭心的歌声,一下子把江苏省海安县法院墩头法庭的吴中平带回了老山前线那段浴血奋战的日子,让他回想起那段火线入党的经历,让他回忆起自己在党的怀抱里成长、进步的历程。
1960年,吴中平出生在海安“里下河水乡”仇湖镇。少年时的他,喜欢唱的就是“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梦想着能成为一名党员。1979年,高中毕业后,吴中平到铁道游击队的故乡枣庄参军,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1982年,他进入济南陆军学校学习,进入军官序列。
1984年春,中央军委决定吴中平所在的部队到老山前线参加对越防御作战。还在军校读书的他,咬破指头用自己的鲜血写下请战书,要求到前线作战。在前线,他是一名侦察兵,负责察看敌方兵力部署、后勤装备保障情况,需深入敌方腹地,常与对方侦察兵短兵相接。
1985年7月10日,是吴中平这一生难以忘记的日子。这天,他与战友完成侦察任务返回军营,途中一战友不慎踩中敌方地雷,当场牺牲,他们目标被暴露,敌方用火力攻击。强忍着失去战友的悲痛,他们迅速撤离到100多米高的悬崖边,沿绳索顺次下滑。快到地面时,一枚炮弹在下面爆炸,最下方一个战友的右半脸和右臂被炸飞,当即牺牲。当时,吴中平紧挨着这名战友的上方,他的右手和右臂两处被弹片擦伤,留下终身残疾。
几十年了,这一幕始终印在吴中平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消失。战友们用自己的生命及鲜血印证了那一句悲壮的话语——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同年,他因在作战中表现优异,被批准火线入党。他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在前线时,许多艺术家常去慰问演出。《血染的风采》是让他最难忘的,每当听到这首歌,他全身仿佛被烈火燃烧着,青春的激情不断在翻腾,鼓舞他要英勇作战、夺取胜利!1986年底,他完成作战任务从前线撤回后方。
1988年10月,吴中平转业到海安县法院,一直在远离县城的墩头、南莫法庭工作,一干就是23年。当时法庭的条件十分艰苦,他每天骑自行车20-30华里上下班,白天骑自行车跟审判员下村办案,累了一天晚上还要挑灯学习法律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逐渐地他从法律门外汉成长为精通业务的审判员,并多次获得先进个人、文明法官等荣誉。扎根基层这么多年,他爱上了近距离服务百姓的那种亲切感。2007年,海安法院考虑将他调到院机关工作,他割舍不下对里下河水乡百姓的感情,请求组织同意其继续留在水乡工作。
还记得十几年前的一个下雨天,有位村干部冒雨来到法庭,神情紧张地说村里一位正与儿子打赡养官司的老汉,因言语不和,在家里寻死觅活。吴中平得知消息后,立即带上书记员赶往当地。当时里下河水乡的交通状况很差,几乎全部是土路,“白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当天雨大风急,道路泞泥。途中经过一座独木桥时,他先侧着身子扛着自行车挪步过桥,后又回头将书记员的自行车扛过桥。
当他们浑身湿透地出现在老人家门口时,他泪流满面激动的说:“外面下这么大的雨,想不到你们能来!这事我听你们的!”。老人的子女也为吴中平的精神感动,自觉服从调解。调解协议达成时,已近傍晚,外面天色渐暗,还下着大雨,他们不顾百姓的挽留,一头钻进夜幕中。回庭途中,因泥路太滑,他们赤着脚扛着自行车步行4华里多。暴风雨中,他的身体是冰冷的,但他的心却是火热的,老人家满意的笑容是他心中最大的安慰。
墩头镇有一家油米厂欠老百姓农产品货款,有一百多个老百姓到上级部门上访,在当地影响很大。涉案企业有几十名职工,属于该镇比较重要的企业,处理不慎会造成不良后果。接手该案后,吴中平积极寻求平衡方案,既保护老百姓利益,又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他每天起早贪黑,走村串巷,深入老百姓家中逐一交谈,稳定他们情绪。同时,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与油米厂协商还款事项,帮助寻找资金来源。最终,在多方的努力下,油米厂分期还清欠款。他不畏艰辛的艺术调解获得当地老百姓的交口称赞和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从死亡线边缘走回来的他,始终认为活着就好,从不计较得失;始终认为入党不是为了索取,而是随时准备奉献。回首基层工作的23年,他无怨无悔!“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共和国的土壤里有我们付出的爱”,耳边的旋律依然在回响,而他继续会将服务群众的理念根植于内心,扎根基层,将关爱群众的感情播撒在他热爱的法官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