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办案,我又走进了离别多年的庭院。当年的庭院,随法庭撤并已易主他人。物是人非,房舍依旧,雪松还在。我站在雪松下,睹物思人,不免有些伤感。一阵微风吹来,松枝轻轻地搭在我的肩上,莫非雪松也有灵性,和我一样怀旧?我不禁想起了当年的法庭往事:

 

二十年前,我考进法院,报到那天领导安排我到距县城四十多里的法庭工作。我提着行李冒着炎炎夏日来到车站,在车站等了一个多小时后终于乘上了到法庭的农公汽车,来到法庭已是晌午。走进法庭,迎面是一棵高大挺拔的雪松。雪松下有一位穿着制服的老者正在和一对中年男女谈话,根据院办公室主任的描述,我估摸老者就是老庭长,在距他们不远处坐着一位手持拐杖的老人。我刚要开口,穿制服的老者先开了腔:“小伙子,来报到的吧。欢迎你啊,我们法庭又添新生力量了”。显然,院里和老庭长通过气了。老庭长让我在树荫下凉一会儿,等他协调完眼前的案件再带我安排收拾住处。

 

从老庭长他们的谈话中,我渐渐地明晰了案情:原来拿着拐杖坐着的老人有两个儿子,面前的这对中年男女是老人的大儿子大儿媳,小儿子自幼残疾未成家。老人中年丧妻后便和小儿子相依为命,去年不幸跌了一跤--中风,还好,命保住了,但却丧失了劳动能力。老人生活无着,要求大儿子赡养,大儿媳认为老人一直为小儿子忙不愿赡养而产生纠纷,老庭长从法律规定到伦理道德,从社会稳定到家庭和睦,苦口婆心地劝说,其中一句经典的话说得大儿媳低下了头:“自己赡养不赡养父母是子女的榜样”,一起赡养纠纷就这样化解了。事后老庭长告诉我:赡养案件不能一判了之,老人需要的不仅是物质金钱,老人晚年更需要精神安慰,只有消除隔核,家庭才能和睦。

 

法庭的工作两点一线--案发地、法庭,老庭长带着我们骑自行车起早贪黑、披星戴月、走村串户到案发地协调解决纠纷,辖区的每个角落都有老庭长的足迹,每寸土地都洒下了老庭长的汗水,每个矛盾家庭的当事人脸上漾出的笑容都倾注了老庭长的心血。在法庭,你时常可见老庭长忙碌的身影,或专注批改裁判文书,或开庭审理案件,或伏案撰写文章,或在做协调工作。在老庭长的日历里没有星期日,只有星期七。

 

老庭长不只是会工作,他也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工作之余也喜欢长些花草树木,尤其喜欢雪松,视庭院的雪松如命:春天为之松土施肥,夏天为之浇水除草,秋天为之降渍治虫,冬天为之修剪整枝。在老庭长的呵护下,雪松葱郁、翠绿,茁壮成长。其实,老庭长呵护的何止是雪松,我们不正是在老庭长的言传身教下成长成熟吗!

 

老庭长修养很好,待人热情,态度和蔼,总是笑咪咪的。在法庭工作的几年里,我只见老庭长发过一次火:那是为一个拖欠货款的案件,被告是当地一个要员的亲戚,托人找老庭长说情,言辞中闪烁着想赖这笔账的意图,被老庭长拒绝了。后来该要员亲自找老庭长,还是被拒绝了。该要员恼羞成怒,扔下一句:“不支持政府工作的法庭,搬走。”老庭长也被激怒了,回了一句:“这是人民的法庭!”老庭长的正直让我肃然起敬。

 

庭以松为荣,松为庭而傲。雪松,伴随着法庭成长。炎热的夏日,雪松为法庭遮阳避日、提荫送爽;凋零的冬天,雪松为法庭增绿添翠、迎新报春。雪松以她那特有的方式,见证了法庭的艰苦岁月,记载了法庭的风雨烟云,目睹了一群法律人的辛勤劳作。

 

后来,我因工作需要,离开了法庭,我和老庭长在雪松前拍了一张合影。当看到洗出的照片时,我眼前突然一亮:那棵雪松不就是老庭长吗,那雪松正直、刚毅、高洁、奉献的品格不正是老庭长品格的真实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