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一五”普法到“五五”普法,历经启蒙式的扫盲运动到法制宣传、到教育文化品位的全面提升。这其中,各级人民法院司法宣传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人民法院近年来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因地制宜,借势而为,将司法宣传工作与区情特色有机结合起来,为社会提供适销对路的司法宣传产品。

 

办好每一案件  成为社会公共的产品 

 

在苏州工业园区法院,流行着这样一道“加减法”,院长石水根向记者介绍说:“举案说法是法院进行法制宣传的重头戏,如果是办案法官进行,只要在办案之外增加10%的精力,就能获得100%的效果。而不是办案法官另外设一个人,投入100%的精力,效果却要减少10%。”

 

园区法院曾审理了一起特殊的涉外离婚案件。其特别之处在于,案件审理的全过程是通过目前全球通用的MSN视频软件,采用视频直播的方式使远在澳大利亚的被告通过网络视频实时传播,直接参与了整个庭审过程。采用这样的庭审方式,在江苏省尚属首次。

 

那天,在取得视频信号后,被告远在澳大利亚的图像就通过投影仪显示在被告席背后的大屏幕上,庭审现场的画面通过五个不同角度的摄像头传输到了被告家中的电脑屏幕上。庭审开始后,主审法官分别向原、被告双方进行了身份确认,随后的法庭陈述、举证、质证和法庭辩论都如往常的程序进行。在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和法庭陈述阶段,主审法官均通过直播视频询问被告的意见,并与在现场的被告代理人进行确认。在整个庭审直播过程中,法庭在与原告单独进行调解工作和进行庭审合议中两次暂停了视频语音的网络连接,确保庭审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此时被告只可以通过视频看到整个法庭的全景,两个多小时后庭审网络直播顺利结束。这一典型案例通过媒体广为宣传,成为佳话。

 

园区有一块空地,几个外地民工在上面种了80多亩麦子。去年4月,他们突然发现,一片麦子被推掉了20多亩。为了获得赔偿,他们来到园区法院,请求立案,否则,他们将采取报复行动,破坏开发商的设施。法官说,这种事情是不能起诉的,首先他们不占理。因为他们对这一片土地没有使用权。同时,法院与开发商联系,主持双方进行协商。双方坐下来一谈,开发商也意识到自己让土地闲置疏于管理的过失。于是,答应等待对方收割小麦。等麦子全部收割了,再进行奠基。这件事情,也使得这几个河南务工人员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今后不再这么莽撞做事了,而是要遵守法律规定。

 

整合社会力量    成为法制宣传的援军

 

近日,园区法院“法官志愿团”深入园区唯亭镇青剑湖社区,对社会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开展排查调处,并与几名人民调解员开展座谈,通过调解技巧的培训、交流,加强法律业务指导,提高“老娘舅”们矛盾纠纷化解能力。

 

青剑湖社区是一块新城区,几年前还是一片农村,随着中国与新加坡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的迅猛发展,农民的身份变成了市民,但是法律意识还跟不上,经常发生一些拆迁房分配、赡养纠纷、离婚纠纷、物业服务纠纷等类诉讼。为了把这几类的案件压下来,法官决定通过举案说法的形式,把一些案件问题在居民中讲讲透。于是,遇到一些当地纠纷,法官就直接到社区开庭,欢迎居民前来旁听。青剑湖社区党委书记顾钊根说:“其实,现在法律信息资源我们并不缺,我们也能讲几句法条,但是,老百姓总觉得我们在纸上谈兵,你们来了,把问题就谈得很透彻,而且能够活学活用,就是看中你们的权威。”

 

法官三天两头进入社区,就是为了跟小区居民“唠家常”。在社区会议室,一到法官“唠家常”的时候,就涌进很多居民,端着茶杯,兴致勃勃地听着,并相互讨论。民一庭庭长陈建峰告诉记者,这样特殊的社区法制课连续上了2年多,该社区的矛盾纠纷大幅下降。除了主动下基层送法,法官还指导、带动了一批人民调解员,潜移默化,用现代法制观念引领他们提升法制宣传和调解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

 

园区法院开展“和谐共建”活动以来,先后与辖区娄葑镇、湖西社区、高浜社区结成结对共建单位,在园区五个社区、乡镇设立了调处中心和巡回审判点,并以园区居民生活联系最紧密的7个邻里中心为联系点,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开展巡回办案,将和谐共建活动推进社区乡镇,推向普通大众。针对园区居民生活出行特点,法院采取案例讲座、法律咨询、法制展板、模拟庭审等方式开展不同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针对社区、乡镇群众比较关注的房屋租赁、拆迁、继承、居住权、相邻权、婚姻、赡养、人身损害赔偿等问题,进行专题培训,提高法制宣传的实效。

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苏州工业园区法院联手园区有关部门,立足预防,提供警示,连续在一些街道和企业举行了“维护知识产权,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系列活动,从侵犯知识产权、合同纠纷、职务犯罪、商业贿赂等方面介绍了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容易忽视的一些法律风险问题,让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到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知识,提高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提供司法建议   成为企业保健的良药

 

为保障园区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率先实现转型升级,园区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延伸司法服务手段,不断拓宽工作思路,为各类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保障和服务。该院通过对涉企案件的审理,建立宏观经济形势案件定期分析通报制度,加强对大案要案的跟踪管理、分析调研,对影响企业发展的普遍性问题、企业管理薄弱环节、法律认识误区等编发司法建议,帮助企业堵塞管理漏洞。

 

对辖区重大工程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和政府辅助资金投放实行主动服务,为园区政府部门、建设部门、招商部门把好诉讼风险关、法律服务关和司法保障关。法院领导亲自带队走访调研园区企业,组织企业代表开展座谈交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法律保障所需。在走访过程中,向企业发放《能动司法联系手册》和《企业防范经营法律风险的六十项提示》,就企业合同签订、企业管理,劳动用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宣讲。

 

20104月,交通银行等5家银行组成的银团,向宝时得机械(中国)有限公司发放了园区首笔知识产权质押贷款4000万元,创下国内专利权质押贷款单笔金额的最高纪录。在公司上下还在为这笔贷款资金的注入而欢欣鼓舞的时候,园区法院的法官便主动走进了宝时得公司。法官深入了解企业进行知识产权质押的动机、进程和效果,和宝时得公司高管开展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此类融资方式对司法实践的影响,并以此作为实践案例,帮助企业在盘活资金,扩大生产的同时避免诉讼风险。法院此举将司法服务延伸到企业所需的每一个角落,受到企业的广泛好评。

该院把司法建议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力抓手,大力加强和规范司法建议工作,重视司法建议的质量,坚持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主动服务与沟通交流并重,将发建议与听反馈、做回访相结合,确保司法建议的建设性和有效性。去年以来,该院向相关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发出各类司法建议、调研报告20件,受到了被建议单位的普遍重视。

 

法制宣传  让群众更感司法的温馨

 

“开展法制宣传,将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知识、法治精神、法律思维方式向社会各阶层群体进行普及是人民法院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采访中,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人民法院院长石水根与记者谈到,司法越贴近民众,人民就越信任司法。该院以“和谐共建”活动为载体,通过一系列的法制宣传所带来的新气息,让人民群众更感受到了阳光司法和诉讼服务带来的温暖。

 

在去年“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指出,人民法院要把化解矛盾、案结事了、促进和谐作为审判工作目标。苏州工业园区法院开展“和谐共建”活动以来,紧紧围绕三项重点工作要求,积极探索司法方式的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为建设法治园区、和谐园区创建了新的平台。

 

石水根对此有很深的体会,接着向记者讲述的一起案件,他认为很有典型效应:家住园区湖西的沈阿姨,平时只在电视剧里看见过法院开庭,一直想着什么时候能亲自感受一下。而这次,沈阿姨不仅在自己家门口亲自体验一回法院开庭,还学到了不少法律新知识。有一次,沈阿姨家所在小区的一邻居家中失窃,被盗业主认为小区监控设施损坏而没有记录下案发经过,应当承担责任,遂将小区物业公司诉至苏州工业园区法院。这起普通的民事纠纷案件,因法院将整个庭审“搬”到社区进行,而引起小区居民的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