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上,原告方柴某的母亲泣不成声,恨自己生了个不争气的儿子,听信别人找了一个不贤惠的媳妇;被告方儿媳妇俞某大骂婆婆不是东西,处处袒护自己的儿子,欺负儿媳妇,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柴某的母亲觉得非常冤枉,媳妇自从进了家门,家务活一样不干,地里一步不跑,好吃懒做,不守妇道,履教不改,主动提出离婚又不返还财礼。原被告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愈演愈烈,法官只得中途休庭。柴某和俞某从严格意义上讲,还算不上真正的夫妻,因为俞某尚未满18周岁,没有达到法定结婚年龄,更没有领结婚 证。

 

疏忽管教   误入歧途

 

柴某的家境原本殷实,父亲是一个手艺相当不错的瓦工,一年有6万多元的收入,母亲在村办厂打工,一年也有近万元的收入。小时候的柴某对大人的话言听计从,学习也很上进,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随着柴某年龄的增长,父母只顾忙于赚钱,疏忽了对柴某的管教,不谙世事的柴某经不起诱惑,被同学带入网吧上网,从此误入了歧途,学习成绩日渐下降,性格也变得比较内向,初中后毕业只考入了一所职业学校。毕业后整天不务正业,终日与网为伴,进了一家工厂也因此被老板开除。

 

教子无方  寻错药方

 

柴某的母亲听人说,早点给他找个老婆,有了老婆有了家,心就不会那么野了。柴某的母亲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托人说媒。

 

俞某,从小被一个光棍汉抱养,养父常年在外打工,小时候是奶奶带大的,加之没有受过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教育,初中没毕业就混迹社会。在无锡打工时常与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同去的姐妹曾劝过她,但仍然放荡不羁,晚上经常跟一些混混出去唱歌跳舞。经人介绍,俞某很快与柴某结婚。婚后,柴某仍然整天上网玩游戏,除了吃饭,不出房门,夫妻之间两几乎没有交流,俞某除了看电视就是一人坐在房间里发呆。春暖花开的季节,柴某依然整天开着空调上网,俞某去告诉婆婆,婆婆不但不管自己的儿子,反而训斥儿媳妇,俞某一肚子委曲无法诉说,只能在房间里独自掉泪。

 

管教不当  矛盾升级

 

柴某的父亲原先在苏南做瓦工,收入相对较高,为了帮助管教儿子、媳妇,暂时放弃苏南的活计,带着儿子和媳妇在老家干活,柴某的父亲文化水平不高,人又比较老实本分,不太会说话,加之小两口嫌苦怕累,没干到两个月就干不下去了,只得又托人在南京找了一份送快递的活,夫妻二人一同去了,并在南京租了房子。柴某白天出去送快递,晚上在老板家上网,不到下半夜不回去睡觉。没过多久,耐不住寂寞的俞某,又跟柴某一起送快递的河南小伙勾搭上了,柴某看到俞某跟别人出去约会也不吭不哈,老板娘看到俞某跟别的职员在一起亲热,觉得事态比较严重,立即打电话给柴某的父母,柴某的父母连夜派人将他们接回。回家休息了几天,柴某跟在表姐夫后面做油漆工,俞某在附近的服装厂打工,这样便于看管,在此期间,婆婆的高压管理政策,加之俞某养父侄女的挑拔,加速了俞某想跳出“火坑”的决心。俞某将能带的衣物和值钱的东西全部转移出去,趁柴某全家外出的空档,骑着电动自行车跑了。找了一个多月,在江阴某厂找到了打工的俞某,于是强制将她带回,回来的路上,被婆婆在车上一顿教训,俞某还嘴,被请来同去的堂兄搧了一个耳光,这一巴掌后来更铁定了俞某离开的柴家的决心。

 

回家后,柴家将俞某关在家里不准出门,24小时派人看管,最终柴某的舅舅出面担保,让俞某到她的亲生父母那里接受教育。因为柴某的舅舅跟俞某的亲生父母同在一个村,并且关系还算可以。过了一段时间,柴某去接俞某,俞某的亲生父母找各种理由推托,就是不让小夫妻俩见面,柴某的父母亲自去接不行,去找柴某的舅舅也不行,柴某的舅舅知道受骗上当了,气得在家里躺了几天。

 

调解无果  诉诸法律

 

后来双方又多次吵闹,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出面调解都没有解决问题,俞某坚称双方没有感情,骂柴某一家人不是东西,欺负她,打了她耳光。而柴某始终没有多大改变,性格内向,上网成隐,不会与人沟通交流,就这样拖到了今年5月份。柴母觉得要不到人,就找媒人要财礼钱,可俞某的养父不认帐,他说,人是从你们家跑的,跟我没有一点关系。找俞某的养父母更不认帐,门都不让进。于是一纸诉状将俞某及养父告到了法院,便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经过法院多次调解,最后法院判决俞家返还8千元的财礼钱给柴家,扣除诉讼费,律师费,实际只得到6千元,柴家的损失超过10万元。

 

柴家教子无方,不找病根,而是听信别人去寻偏方,其结果是,赔了钱,跑了人,还丢了名声,现在再也没有人敢上门提亲了;而俞某也后悔莫及,重嫁的人家与柴家相比,无论是经济条件还是家人的亲情都相距太远了,正所谓生在福中不知福,愚昧无知终无获,柴家教育孩子的方法值得人们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