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前黄法庭:为农民开出司法“定心丸”
作者:庄园 发布时间:2014-11-19 浏览次数:2787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法院前黄人民法庭位于武进南部,辖区地处太湖、西太湖交界处,土地肥沃、水网密布,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水产养殖基地。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涉农纠纷也日益增多。涉及人数多、案件时效强、法律关系复杂,面对一系列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矛盾纠纷,前黄法庭的法官们深入田间地头、鱼塘果园,为农民开出一剂剂司法“定心丸”。正如前黄法庭庭长曹利勇所说:“我们开出的是定心丸,收获的是鱼水情。”
火速保全护鱼塘 百姓道“用心”
今年8月21日上午,前黄法庭立案接待室里人声鼎沸,十余名水产养殖户正围着曹利勇,讲述着自己鱼塘的遭遇。因为中间商王某拖欠购鱼款,十余名养殖户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购买鱼饲料。辛辛苦苦养了一年的鱼,眼看着丰收在即,却因饲料供给不足而面临死鱼风险,养殖户们心急如焚地到法院来“讨说法”。
人群中的曹利勇很快了解了事情始末,在他的指导下,养殖户们的案件进入“涉农案件立案绿色通道”。十五分钟后,相关手续履行完毕,法庭正式受理该案。
当天下午,承办法官顾海斌就与前黄镇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发现被告王某所欠的货款数额巨大并且有大量的工资款没有支付。虽然当地政府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矛盾始终没有化解并且愈演愈烈。
曹利勇表示:“水产品、农产品等生长周期长,时间成本、经济成本都较高,不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对养殖户们的打击都可能是致命性的。所以针对此类案件,我们秉持‘优先、快速、务实’的原则,抢在时间前面化解矛盾。”
巡回开庭化积怨 百姓赞“贴心”
“涉农纠纷种类较多且各有特点。除了时效性较强的涉农产品纠纷外,很多乡邻纠纷、婚姻纠纷等,矛盾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在这类案件的处理过程中,我们更加注重情感郁结的纾解,将情、理、法的综合优势发挥到最大,通过巡回审判等形式,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化解矛盾。”曹利勇说。
武进区前黄镇某村的蒋某和叶某本是关系不错的乡邻,两家的承包地相邻,中间仅以一棵杨树为分界标志。划界之初,杨树树形较小,地界划分明确,两家相安无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树越长越大。为了这棵杨树以及相邻边界处承包地的归属,双方争吵了十几年,积怨越来越深。
去年9月,已经八十多岁的蒋某来到前黄法庭,一纸诉状将叶某告上法院,要求法院明确杨树的归属和双方的地界。
开庭前,承办法官联合经验丰富的调解员、善于做群众工作的陪审员三次到双方承包地勘察现场、丈量土地,并决定将此案的审判席移到引起矛盾的杨树下。
案件吸引了当地很多村民的关注。开庭当天,旁听庭审的村民一早就来到了现场。庭审过程中,法官辨法析理,引导当事人理性维权;人民陪审员充分发挥曾担任该镇镇干部的优势,从乡邻情感、农业耕种等角度,引导当事人放下成见。最终,双方决定放弃以杨树作为地界标志,重新商定科学明确的地界。
联合调处解群忧 百姓称“放心”
“基于农民生产中土地成片、鱼塘合围的现实情况,很多涉农矛盾都存在由点带片、由片及面的特点,如果个案没有处理好,很有可能就会引发涉农群体性矛盾。我们在处理此类涉及人数较多、矛盾较为复杂的案件时,会努力拓展协助范围,找准‘借力点’,不断加强与镇政府、司法所和村委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曹利勇表示。
2010年,前黄镇获批设立江苏省(武进)现代化渔业产业园。在园区建设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有三十余户鱼塘承办养殖户拒绝解除原养殖承包合同,产业园建设一度陷入停滞。无奈之下,前黄镇政府向法院寻求法律帮助,同时表示愿意退还鱼塘承包户们预交的鱼塘承包款及利息。
收到诉状后,前黄法庭干警冒着严寒深入鱼棚,逐一了解情况,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解除合同的理由、依据等,并向养殖户们释明了实现现代化产业园的好处以及统一规划后养殖户们仍可实现利益的可能等。此外,还整理汇总了养殖户们的二十条意见和要求,及时向院领导和前黄镇政府领导作了汇报、反映,并把镇政府处理的相关意见反馈给了养殖户。
通过大量细致的思想工作,最终得到了绝大部分养殖户的理解和支持。经过大量细致工作,最终政府的统一规划、开发和整合得到绝大部分养殖户的理解和支持,承包合同协议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