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法院和一年前相比变化很大,不仅立案快捷方便,审判也更加公开透明。”一位来自苏州的律师在领取了代理案件的赔偿款后这样说。今年以来盱眙法院围绕司法公开做足了“功课”,“成绩单一栏硕果累累。

 

一切只为方便当事人

 

走进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立案须知》映入眼帘,“这是我第一次来立案,看过立案须知,通过立案叫号系统,不到5分钟已经顺利立案了,比银行存款还快。”走出法院的董某笑着说,“案件放在盱眙法院,我放心。”盱眙法院坚持立案全透明,让当事人迈入法院的第一步就有亲近感和信任感。立案之后,盱眙法院会通过短信将案件流程告知当事人,让当事人足不出户也能了解到案件进程,以便及时安排时间,参与庭审等。

 

为缓解立案压力,盱眙法院专门成立执行立案室,今年11月,执行立案室正式启用,当事人在执行立案之后,当场就会有专人约谈、疑问答复,为案件更快执行到位奠定基础。

 

信息化时代对法院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立案庭发展的脚步也从没有停止,电子卷宗已经写入了立案庭的“计划本”,计划本中将建立起存储、登记、查询、刻录为一体的案件档案管理系统,卷宗材料由封闭转为开放,当事人可以网上查询案卷资料,这将全面提高审判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真正实现将案件“晒在阳光下”。“一旦设备正式投入使用,以后来立案的当事人,不仅要提供纸质材料,有条件的也要提供电子文本。”该院立案庭庭长吴银国说,“电子卷宗需要专人扫描、管理,虽然立案庭的工作量会增加许多,但这是法院通往司法公开的必经之路,忙一点没什么。”现在立案庭每天组织人员学习相关知识,为做好电子卷宗工作摩拳擦掌。

 

法槌声背后的力量

 

立案只是第一步,案件的审理和判决公开公正,才能真正让群众吃上一颗“定心丸”。盱眙法院将“法院开放日”做实,定期邀请人大代表、社会群众、中小学生前来法院旁听庭审。

 

“砰”,开庭的声音再次在盱眙法院第八审判庭响起。1015日上午,都梁中学一百余名师生走进盱眙法院,旁听了一起寻衅滋事案件。“我知道错了……”庭审中,一连说了多个“后悔”的黄某还当庭读了悔过书,安静的审判厅让被告人的声音显得格外突出。“真实的庭审原来是这样的,可是,我还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庭审过后,李同学向主审法官王吉祥提出了自己的疑惑。王法官在答疑的同时,还为学生们现场说法,通过现实的案件,生动地讲解了违法与犯罪的界线。

 

司法公开不是写在纸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上。仅今年10月,该院网络庭审直播已达3件,让群众在网上轻点鼠标就能看到庭审全过程;微信、微博等现代传媒手段也让该院的司法公开进入了“微时代”;截止10月中旬,盱眙法院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裁判文书已近3000篇,位居全市法院前列,使应该上网的法律文书全部上网。

 

永远奔走在路上

 

法院的判决,只有执行到位,才能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和作用。

 

执行案件都是一块块“硬骨头”,执行的背后有着很多心酸和无奈,在巨大的压力背后,人们群众对法院执行工作还缺乏更多的信任。“很多当事人只看结果,法院一旦不能快速执行到位,就认为法官‘有问题’。”为此,盱眙法院一方面加大力度提升执行效率,另一方面推进执行过程全记录、全公开。

 

清晨,盱眙法院的2名执行人员携带着执法记录仪前去管镇执行,被执行人谭某原本想要撒泼抵赖,诬赖法院执行人员暴力执法。“你有权做出任何决定和行为,但一切内容都会被记录。”法院执行人员一边录像一边说,谭某见抵赖无效,只得履行了2000元的欠款。执行是有风险的工作,执法过程公开,既是执行干警保护自我的一种手段,在需要的时候,也能将执行过程重现,接受社会的监督。

 

“赵法官,你好,5万元我现在就还给李某,你把我的名字从失信名单上去除吧。”118号一大早,盱眙法院执行局赵法官接到了被执行人张某的电话,一起执行案件就此了结。从去年开始,盱眙法院将失信被执行人的名单在社会公布,通过在网站、微博微信、广场大屏幕曝光以及和银行联网等手段,促使被执行人履行生效判决。“公开”在这里,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监督,更是有效利用全社会的力量促进执行到位的手段。

 

拍卖公开也是法院执行工作的一大特色,打开淘宝网,盱眙法院挂在网上的拍卖物品已达20多件,今后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增加。

 

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司法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司法公开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被提到了新的高度。当前,法院的立案、审判、执行等各个环节都在揭开面纱,展现在社会公众的视野中。“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和正义”,这个目标的实现不是法院说了算,而是群众说了算。司法公开,就是将法院的工作摆在群众面前,让群众去评价、去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