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六稳”“六保” 江苏法院公布十大执行典型案例
作者: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1-01-27 浏览次数:6261
新华网南京1月26日电(虞启忠)1月26日,江苏省法院通过线上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全省法院践行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服务保障“六稳”“六保”十项执行亮点工作和十大执行典型案例。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执行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全省法院坚持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和最高人民法院决策部署,强化善意文明执行工作理念,相继出台了《关于强化依法规范公正善意文明执行理念进一步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多个规范性文件,细化具体措施,全力服务保障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省各级法院全年共执结各类案件68万件,执行到位金额1085.6亿元,为依法服务保障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云执行”保障疫情期间执行不打烊
执行工作具有特殊性,受到疫情影响也更大。在疫情防控及其常态化条件下,全省法院依托信息化建设成果,迅速转变传统执行模式,积极开展线上执行,创造性通过“云执行”开展执行工作,实现疫情期间执行工作不停摆、不打烊。创新“直播+VR看样”网络拍卖新模式,让竞买人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网络详细了解拍品信息,放心参加司法拍卖。截至去年底,全省法院网络司法拍卖62023次,成交金额443.61亿元,为当事人节省佣金约27亿元。强化网络查控,2020年全省法院通过“总对总”查控系统冻结银行存款636.91亿元,扣划银行存款102.63亿元,查询到不动产424.19万处、机动车171.82万辆、证券712.49亿股;通过“点对点”查控系统查询公积金信息192.17万次、不动产登记信息151.22万次、工商信息54.57万次。
六大专项执行行动让当事人有满满获得感
组织全省法院开展“发挥执行职能、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专项执行行动,紧盯涉黑恶犯罪、职务犯罪、涉民生、金融、非法占用耕地案件和非法集资案件陈案清理等开展集中攻坚,保持执行力度不减,最大限度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实现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全省法院共执结涉黑恶案件1656件,执行到位29.5亿元;执结职务犯罪财产刑案件184件,执行到位2.3亿元;执结涉民生案件37766件,执行到位19.76亿元,执行救助2707人、3543万元;参与根治欠薪专项行动,为农民工追回“血汗钱”9.4亿元;执结非法占用耕地案件231件,助力解决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清理非法集资陈案23件,维护非法集资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制裁失信、激励守信助力诚信社会建设
省法院制定实施方案,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对判决不执行问题专项治理,充分运用强制措施和强制手段,坚持线上查控与线下搜查相结合,坚决打击规避执行、逃避执行行为。全省法院全年组织夜间执行、假日执行3038次,出动干警46866余人次,现场搜查3842件次,决定拘留2260人次、罚款2145.9万元,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23.26万人次,发布悬赏公告29950件,判处拒执罪116人,形成打击失信行为强大声势。
破冰“与个人破产制度功能相当”改革试点,给诚信而不幸者重生机会
目前,江苏省因无力偿还债务而被人民法院采取限制消费措施的个人已逾60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诚信生产经营的创业者,但受近年经济下滑影响或因新冠肺炎疫情而陷入债务困境。由于我国尚无个人破产制度,这类人员没有免责解困、恢复元气的合法渠道。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改革要求,江苏省法院在现行民事强制执行制度基础上,借鉴企业破产相关制度,积极探索开展“与个人破产制度功能相当”的改革试点工作,确定苏州吴江法院、徐州新沂法院、睢宁法院等十家法院为试点法院,为我国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提供实践样本和经验基础。截至目前,试点法院已受理案件62件,结案31件,一批“诚信而不幸”的个人获得了重新创业、东山再起的机会。与此同时,全省法院对陷入债务困境且没有市场前景的企业被执行人,充分运用执行转破产制度功能,促进市场主体退出,推动优化社会资源配置。2020年,全省法院共移送“执转破”企业2708个,同比翻一番。
江苏省高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执行局局长李玉明介绍,下一步,全省法院将持续完善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大格局,健全长效机制,规范执行行为,不断提升执行工作体系和工作能力现代化水平,积极促进社会诚信建设和法治化营商环境,坚定不移向着“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