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法院系统第四届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学术研讨会评选揭晓:参选的112篇学术论文,15篇课题报告,分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大丰法院分获两项第一。参会的领导和调研精英们无不欣悦,这是盐城中院组织学术论文、调查报告不内定、不照顾、不平衡,带来的新气象、催生的新动力。

  盐城中院党组高度重视法学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学术研讨,近年来,有12篇学术论文获得全国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连续三年被省高院表彰为学术论文组织工作先进奖。2010年在全国法院系统二十三届学术讨论会上全市获奖多多,亭湖区法院由年青干警担纲参评的两篇论文勇夺一等奖和优秀奖,并获得了“全国法院学术论文组织奖”,实现了全省基层法院中获全国组织奖表彰“零”的突破、全市法院在全国获一等奖“零”的突破。

  加强法学理论研究是该院一直保持的优良传统,多年来除一以贯之地抓好“高端”调研外,还十分注重群众性的应用法学调研活动的开展,每年都要组织学术论文、重点课题暨调查报告、案例评析的评比,使广大干警的思辨能力和司法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为多出新作、多推新人,营造“滚雪球”之势,该院分管调研工作的副院长马生安告诉记者,今年在组织评选时,创新评选方式,凸显严谨、透明、公信,在七个方面作了尝试,受到了超常的效果:

  初步筛选。所有征集到的文章先由市中院研究室把关,对那些明显属于拼凑,缺乏逻辑,内容单薄,偏离法院审判工作实际的文章,当即予以剔除。

  匿名评审。在评审之前,研究室将每篇文章隐去作者单位、姓名等信息,然后交到评委手中,评委无法知道每篇文章是哪个法院、哪个部门、哪个人写的,保证评比处于盲评状态。

  交叉回避。每个评委对本部门的文章进行回避,由其他部门的评委交叉评阅,拒绝“关系分”。

  突出专长。在初评时将所有的文章按类别分成刑事、民事、行政执行、综合类四个类别,在初评时根据每个评委的专业特长进行分类筛选,发挥各自优势。在复评、终评时,虽然没有再分类,而是合在一起由每个评委对每篇文章打分,如大家对某篇文章分歧意见较大时,由集体讨论,但尊重有专业优势评委的意见,尽可能地保证评比结果相对合理。

  复核拣漏。为避免好文章评漏,在每一道程序结束之后,研究室都要回头看,把落选的文章拿出来再过一篇,对确实属于不该落选的文章,遂组织评委进行复议再作定论。

  民主票决。对进入一等奖提名的文章,采取民主票决,由所有评委现场投票,当场决出一等奖名单,力求使一等奖众望所归。

  不搞平衡。对所有入选作品的评定,只看质量、不搞平衡。如大丰法院的论文、调研报告各有1篇获得一等奖;案例有2篇一等奖,全是市中院的。有不少基层法院因质量原因,未有作品在获奖之列,一律不迁就、照顾。

  评选学术论文、调查报告不内定、不照顾、不平衡,给盐城两级法院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一位刚步入调研队伍的新人说得好:“时下机遇这么好,再不发奋等待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