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江苏省射阳县人民法院为来自四川凉山彝族、纳西族等5个少数民族39名民工联系安排好了工作,一起因承包纠纷引发少数民族民工群访事件成功化解,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民族团结。彝族民工杰尔日拉操着不很标准的汉语激动地说:“是射阳法官的真情劝说,使我们明白了事理;是他们的热情相助,使我们找到了工作。谢谢,谢谢!”
射阳县通洋第三砖瓦厂承包人董永军,租赁期限到2010年底截止。2011年初,为保持砖瓦厂连续生产,通洋办事处工委决定对外公开发包确定新一轮承包人。此时,董永军的承包期已经结束,但他既不参加投标,也没有停止经营,反而在2月13日到四川凉山招录了39名少数民族民工赴该厂打工。
3月12日,在通洋办事处工委准备对下一轮承包经营权公开招标时,董永军以“我如果没有承包权,你们就没有工作,就不能不能维持生计”为名,使不明真相的39名少数民族民工到通洋办事处静坐示威,要求解决生计问题,否则将徒步到县、市直至进京上访。接到通洋办事处告急电话后,射阳法院开发区法庭庭长张海桥立即带领法庭审判人员在二十分钟内赶赴现场。一杯热水、一支香烟、一声请坐、一句“兄弟们,你们辛苦了”。法官热情的问候打开了少数民数民工的心结,民工们道出了千里迢迢从四川到射阳打工的辛苦,说出了想在江苏找到一份工作的愿望。现因生计无着落才上访,法官对少数民族民工进行了说法教育,并表示将为他们联系、寻找合适的工作,得到少数民族民工的理解和信赖。
经法官不懈努力,及时为39名民工找到另外一家企业就业,他们对该企业的相关待遇表示非常满意。3月14日下午,射阳法院联合通洋办事处,派出专人安排车辆,接送39名民工到新单位,并叮嘱公司负责人妥善安排好民工们的工作和生活问题,少数民族民工对射阳法院真情为民表示感谢。至此,一起涉及5个民族39名少数民族民工的群访事件得以妥善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