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法院在行政审判实践中发现一些行政机关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行政处罚决定中,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程序违法。行政机关没有按规定立案、调查取证、告知行政相对人享有陈述、申辩权利及听证的权利,有的行政机关为图省事,直接向当事人送达行政处罚决定,而不是按法律规定发现有违法事实的,应当登记立案,填写立案审批表,报负责人审查批准。对于调查取证有的行政执法人员只简单做一个笔录,或什么证据也没有,而不是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有的行政执法人员在作出行政处罚前,没有告知陈述、申辩的权利,依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对处罚数额较大的,没有告知相对人依法应享有法法定权利,这样作出的处罚程序上是违法的,应属无效行政行为,不具有执行力。

 

二、处罚主体不当。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或行政处罚决定时,因当事人有抵触情绪,不愿告知真实的姓名或单位名称,造成行政机关所列的主体不适当,造成主体错误,再有主体列的不对,容易造成双方互相推诿责任,无法执行。

 

三、不按规范的送达方式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根据我国《行政处罚法》第四十条的规定,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在宣告后当场交付当事人,当事人不在场的行政机关应当在7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给当事人,邮寄送达的,不附送达回证,或者不到邮政部门查询结果,当事人拒收的,一些行政机关不按照留置送达的规定操作,又不注明拒收原因。上述诸多问题的存在,使人民法院无法清楚判断当事人是否已收到处罚决定书,从而直接影响到处罚决定书的效力。

 

四、不告知行政处罚相对人起诉期限。我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载明“不服行政处罚决定,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在实践中,行政机关对行政处罚相对人的行政复议权利告知“也可向某某人民法院起诉”,而不明确交待起诉期限,这就带来一个严重的法律后果,即行政处罚相对人如对行政处罚不服提起诉讼,其起诉期限从何时开始计算?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行政处罚相对人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如果行政机关不告知起诉期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对未告知行政处罚相对人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行政处罚相对人实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2年,这也即意味着其最长起诉期限可达2年。

 

五、不按规定载明罚款机构的名称、地址。大部分行政机关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都告知行政处罚相对人在一定期限内到本机关缴纳罚款,这一做法违反了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所作的规定。《行政处罚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与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除依照该法第四十七条,否则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机关人员不得自行收缴罚款。19971117,国务院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专门制定了《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实施办法》。之后,国务院法制局在《关于贯彻执行〈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实施办法〉有关问题的意见》中明确把罚款代收机构的名称、地址作为行政处罚决定书的法定内容,违反该规定的,行政处罚决定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行政机关对该制度必须严格执行。

 

六、应自行执行的行政处罚决定仍申请人民法院执行。我国《行政处罚法》第五十一条第三项规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一些行政机关据此将所有行政处罚决定均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根据《解释》第八十七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依法受理行政机关申请执行的案件有两种情形:一是法律、法规没有赋予行政机关强制执行权的,或者法律、法规只授予行政机关部分行政强制执行权,对没有强制执行权的行政处罚部分;二是法律、法规规定既可以由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也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行政机关有选择权。除这两种情形外,法律、法规明确授予行政机关强制执行权的,行政机关自行执行。

 

针对行政机关在行政处罚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行政机关在依法行政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应让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提高思想认识及责任心,认识到行政处罚的严肃性,因为有的行政机关认为作出行政处罚后,来说情的人太多,留出余量,这样由人为增加处罚数额,而不是根据具体的案件来作出处罚,给人一种不严肃的感觉。

 

其次,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素质,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由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及工作的变动、交流,造成整体业务素质不高,因此应有针对性地根据行政机关的不同特点,制定培训计划,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培训班,送法上门,义务为其指导,将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规范化、法制化。

 

再次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由于受大环境影响,地区经济不景气,说情的多,行政机关工作起来难度大,故而积极性不高,因此法院应打消行政机关的顾虑,以大局为重,对行政机关申请执行案件加大执行力度,树立行政机关的威信和法律的司法权威,最后应树立新的执行理念,严格把握非诉执行的“审查尺度”,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基础上,对行政机关申请的案件加大执行力度,对一些影响稳定的案件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人大汇报,争取理解和支持,做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