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太有三个儿子和一套老房子,前几年老房子拆迁分了三套安置房。在房子的分配上她一碗水端平,直接用三个儿子的名字每人登记了一套;但在对三个儿子的照顾上,老太太分身乏术,只给最喜欢的老二带孩子,为此老大和老三还觉得她偏心。可就是这个她付出最多的二儿子,在得到了老母亲的财产和奉献后,用了一套“过河拆桥”来回报她。

 

二儿子除了母亲给的安置房外,自己还有一套二层私房。看见母亲年纪越来越大,对他的照顾逐渐变成拖累后,他就“请”母亲住到了这套私房里。为了经济利益,二儿子把一楼租给了别人,让母亲住在二楼。王老太觉得自己爬上爬下很是费劲,但她还不能减少自己每天爬楼的次数,因为她要去一楼上厕所。二楼没有厕所么?有!坏了么?没坏!只是二儿媳妇不让她用把厕所锁起来了而已。王老太想到自己把一切都给了儿子们,可如今却落得如此悲,一怒之下向无锡开发区法院提起诉讼。在法官的调解下,20105月,王老太与三个儿子在法院达成调解协议:在三个儿子家轮流居住,每家住三个月。

 

按照协议在大儿子家住了三个月后,二儿子却不肯接纳她,王老太只能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开发区法院执行局制定了强制执行方案,还邀请了新闻媒体介入,动员社会力量警示和监督二儿子夫妇,好不容易让王老太住进了二儿子家。谁知前几天,王老太再次来到法院哭诉,原来又被轮到照顾他的二儿子现在连门都不让她进。执行局法官当天下午就组织力量来到王老太二儿子家。当时家中无人,法官只需强行开门,将王老太安置进去便能结案。但是二儿子这种屡次违反协议的做法既是对法律的无视,更让认真履行协议的兄弟们产生了不平衡感,不彻底说服王老太的二儿子,有可能会让王老太逐渐陷入无家可归的危机。意识到了情况严重性的执行局法官们选择了等待。等二儿子夫妇回家后耐心当了一回“老娘舅”,但是他们态度坚决,就是不让母亲进家门。无奈之下,法官们将王老太送回大儿子家,说服大儿子多照顾母亲几日以便事情妥善解决,其大儿子最后表示愿意配合法院。第二天开发区法院执行局便以传票形式通知二儿子来法院谈话。二儿子来后找出种种理由为其不赡养行为进行辩解,执行人员对其明确告知,赡养老人天经地义,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脱,如果固执己见,拒不履行,法院将会制裁其行为。经过一上午的苦口劝说,讲理说法,二儿子终于同意为其母亲提供住处,并保证以后不以任何借口阻挠。执行法官之后又安慰了王老太,在她怒气平息之后送她住进了二儿子家中。

 

“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纠纷千头万绪,关系复杂,有的积怨很深,在执行过程中,一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即便表面上事情得到了解决,其实矛盾被掩盖起来,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无锡开发区法院执行局法官通过大量耐心细致的调解促和工作,使当事人心悦诚服,缓解矛盾进而化解矛盾,实现了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