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春天,自然是我家。那时的春天是暖暖的,可以脱掉厚厚的棉衣到有着青青麦苗的田间欢快的奔跑;到雨后的小树林里采摘可爱的蘑菇;去河边看鱼儿在水中自由的嬉戏;清明节和邻家的男孩一起折来清脆的柳枝,插在贴着大红春联的门前;坐在洒满阳光的小院里,一边吃着妈妈刚做好的荠菜馅的烙饼,一边津津有味的看小花狗与猫咪打架。

 

少年时代的春天已经远离自然,春光流淌在课堂上,书本里,于是更多的感受来自于课本上那许多关于春天的诗篇。诗经中的“春日迟迟,卉木萋萋”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在遥远的古代,春天在人们的期盼中如何缓缓来临,带给人们一个花草繁盛的季节。“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长歌行》里对春天的描写展现了汉代人对于春天的欣赏与膜拜,因为春天带给人们蓬勃的希望与光辉。“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唐代诗人们用细腻的心灵感受着姹紫嫣红,芳菲烂漫,毫不掩饰自己对于春天的无限热爱;“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看,在春天面前,即使杜甫这位一直为百姓疾苦奔走呼号的现实主义诗人也不禁浪漫一回,侧耳倾听起花儿的语言。春天犹如一位风情万种的女子,穿越历史的风烟,经历了千年的积淀,出落的更加温婉秀丽,难怪现代的人们依然对其痴迷不减。“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她的每一次露面都是在人们的无限期盼中缓缓出场。学生时代是心灵成长的过程,有了这些优美文字的浸润,青春的历程便有了一层葱翠的底色,然而年少的心灵毕竟还是有些幼稚懵懂,对这些文字的理解多限于一些机械的记忆。年轻的目光很难真正读懂这些诗句里蕴含的人类对于岁月变换,春光易逝的感慨与留恋。

 

长大后,踏着人生的节拍,工作,家庭,孩子,日子如哗哗的流水,如被风吹动的日历,在你来不及细看,来不及回味的时候,便飘然而去。也许是快节奏的生活遮住了我们发现春天的眼睛,也许忙碌的工作阻挡了我们探索春天的脚步,总觉得成年后的春天,不再如儿时的悠闲;总觉得春天的脚步匆匆,太匆匆。总是不经意间看见高高的白杨树,不知何时已经枝繁叶茂;或某日下午开完庭,回到办公室,在稍作休息的间隙,推开窗,发现窗外的桂树已然花团锦簇;或者偶尔一抬头,发现柳条儿挂满了娇嫩的绿芽,这时候会突然想起那首小学时候就背的烂熟的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只不过此时才对其意境有了真正的领悟。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是实实在在的忙碌,这种忙碌让我们感叹时光飞逝,让我们惋惜无法像儿时那样有充足的时间来享受春光里的大自然,但同时我们也在不断的在忙碌中收获着,我们收获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收获了事业的春华秋实。这些沉甸甸的收获在我们心中难道不是一个永远不会逝去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