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
作者:宁 杰 朱 敏 陈向东 顾建兵 发布时间:2011-01-25 浏览次数:1700
他征服了一群最不服气的人
王立说,杨志南是他的偶像。可自始至终,记者并没从他那听到什么感天动地的故事。这让记者多少有些失望。
2006年,南京的73岁老人王立到南通市上访,为他姐夫解决以前的历史遗留问题。见到朋友介绍的律师,律师听了情况,告诉他:“不用找我,你直接去找中院立案庭的杨志南。他这人,有同情心,人好,在南通是有名的。”
王立是要查一份旧档案,南通中院立案庭副庭长杨志南接待了他,帮他查到了。
事并不大。但4年多过去,王立见到记者,反复说一句话:“杨志南,这人是我的偶像。”他颤巍巍竖起大拇指。
让记者疑惑的是,琢磨事情本身实在没什么特别。难道,仅仅是杨志南接待他的态度、言行,就让老人如此感慨?
想被杨志南接待的人很多。每周一,是杨志南固定接待上访当事人的日子。他不上班已经很久了,同是立案庭信访组的吴风还是经常接到当事人的电话,专门问下周一杨庭长是否有空。
在得知杨志南患病住院后,不少上访户带着鲜花、土特产去看他,甚至送来治病偏方。
上访当事人,本来是一群最不服气的人,为什么对杨志南这样服气?
杨志南的魅力何在?
干好该干的事——真心,为当事人解决问题
看到当事人大声喧哗,一般法官都要制止,可杨志南不。
“开庭要遵守庭审纪律,但信访接待不一样。”他认为,当事人走到上访这一步,觉得法律途径已经走到尽头,事却还没解决,自然有怨气,情绪激动,语言激烈,把气撒到接待法官头上,在所难免。
杨志南告诫同事,上访当事人情绪激动有原因,所以要理解,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当然,他们反映问题时不一定能抓住重点,所以要引导,要等他们冷静下来慢慢说。
听,是第一步。接下来还得切切实实办事。
“要真心帮当事人解决问题,如果有困难,要有决心。”杨志南坦言,处理信访是一个补救的过程,大量的事要去协调,法官要耐得住性子,甚至要苦口婆心,跟各方协商。
为解决上访户李玉英的拆迁补偿问题,杨志南跑了村上、镇上、县里,找了开发商。开发商拍桌子:“上访户是无赖,你们这是在帮刁民说话,你们和当事人到底什么关系?”
杨志南也拍桌子:“李玉英和我非亲非故,但是,你们也确实可以把她当做我的亲人!”——开发商或许始终无法明白,眼前这位法官为什么竟可以把一位上访农村老妇“当做”亲人。
经过杨志南艰苦争取,事情总算有了结果,李玉英获得了较为合理的补偿。
虽然李玉英对结果还并不百分百满意,但她对记者说:“事情的结果成败是一回事,可杨庭长确确实实是个好人,他是一个尽职的法官,我们心里有杆秤。”
22年,杨志南处理了大量涉诉信访纠纷。仅近三年,他就处理各类信访件916件,平均每年接待来访群众1500人次,成功化解重要涉诉信访案件60余件。
认真听当事人反映问题,真正为当事人解决问题。杨志南征服当事人的魅力之一,其实很简单,就是真心干好该干的事。
大道至简。
做你想不到的事——真情,以付出获得信任
并非所有上访案件都能有个较为圆满的结果,也不是所有上访人的上访理由都有道理。甚至有些上访案件就无法说清“道理”。这时候,杨志南也就不再“讲道理”,而是做你想不到的事。
南通市崇川区的曹某因不满政府拆迁安置,一家三代人四处上访。杨志南在接待他时被咬伤过,被砖头砸伤过。为了让曹某尽快住进新的安置房,杨志南自己拿出存折,先行垫付12000元,为新安置房添置了家庭必用品,曹某一家可以“拎包入住”。
以德报怨的杨志南,让执拗的曹某服了。他们一家住进了安置房。
为了和当事人拉近距离,逢年过节,杨志南会自掏腰包送礼。中秋节的月饼、端午节的粽子、春节时的年糕,礼轻情义重,上访户看到法官给自己送礼,也就不把他当外人。杨志南说的话,他们更容易入耳。
至于平时,为上访当事人解决吃饭、交通、住宿问题,杨志南没少自己掏钱。几年粗略算来,花了好几千。
杨志南感动当事人,当然不仅仅是“花钱”。
立案庭立案组的审判长严宇翔说,一次搞异地复查,当事人是一个80多岁的老人,事情并不大,材料也很细,大家本来想书面审理算了,可杨志南看了后说:“咱们还是应当把工作再做细一点。”于是,他亲自带大家到盐城市进行听证。当时天气非常炎热,老人没想到,一群外地法官会为他的事大老远跑过来奔波调查,着实被感动了,也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后来决定撤回申诉。
以真情化解当事人的怨,以付出获得当事人的信任。杨志南征服当事人的魅力之二,是真情。
因为有真情,所以,他才会做出别人想不到的事。
所以,很多当事人的感动,猝不及防。
下别人下不了的苦功—— 真功,为他人遮风挡雨
要处理那些经年累月、问题纠结的涉诉信访,有真心、真情,远远不够,还得有真功。
杨志南有真功夫。这是他的魅力之三。
南通法院数十年来处理、复查的案件,数百名上访户的案情、问题关键和当前处理情况,随时问,杨志南随时答,一五一十,详详细细。
他将本地区解放以来60多年各类历史档案资料、立案资料和涉诉上访人员情况,分门别类建立台账,每名上访人员也有专门档案。很多历史资料,别的地方查不到,在杨志南这能找到。
南通信访工作“活字典”,名号是同事们取的。大家心服口服。
看到杨志南对自己的情况了如指掌,当事人心里升起的是信任,是希望。
建立并掌握这些档案资料,不下工夫不行。南通中院每天上班最早的,是杨志南。一方面,是因为有些上访户很早就在法院大门口转悠,他早点来,可以及时接待。另一方面,他是在利用上班前后的时间整理资料。
吴风和杨志南在一个办公室。他说,每天杨志南总是早来晚走。甚至周六、周日,有同事过来加班,也能看到他在办公室的身影。
和当事人沟通,杨志南有真功夫。吴风说,一旦有当事人在大门口闹事,大家第一个就想到杨志南,觉得只有他才能摆平,事实也确实是这样,他总能心平气和地劝服当事人。
这样一位过硬的庭长,同事们把他视为“一棵可以遮风挡雨的大树”。
这棵大树,是同事们的,也是当事人的。想来当初王立之所以为杨志南所折服,或许是因为,事虽然平淡,但杨志南的言行让王立看到了一棵真正的值得信赖的大树。
2010年,这棵大树倒下了。
2010年上半年,杨志南的身体已经十分虚弱,腹痛难忍,但他仍坚持工作。6月,被确诊为肝癌,住进医院。在医院里,为了方便上访人打电话过来,杨志南一直开着手机。
同事们去看他,见他仍穿着法官服,很奇怪。杨志南说,等身体好转,不疼的时候打算来上班。
杨志南的愿望,再也没能实现。
这是一个“感情问题” ——杨志南素描
22年,杨志南的工作内容没变过——处理涉诉信访。
人送称号,南通信访工作“活字典”。
干一行干久了,总会有些经验,何况是“活字典”。在杨志南眼里,处理好涉诉信访,有不二法门。
不是勤快就行。
虽然杨志南自己够勤快。每天早上7点到单位,看看有没有上访群众,有问题马上处理。在北京接访,别人休息时,他整理材料,曾经有段时间每天只睡3个小时。
不是细心就行。
虽然杨志南够细心。一个叫唐氏凤的老人上访,身体多病,每次接待她,杨志南做的第一件事,是问她药放在哪个口袋。老人一旦发病晕倒,可以第一时间给她喂药。
不是用心就行。
虽然杨志南够用心。他是河北人氏,一个地道北方汉子,却能说一口流利的南通话,甚至启海话、如东话、通东话,说得也地道。他说,和上访人讲方言,容易拉近距离。
也不是有耐心就行。
虽然杨志南够有耐心。老上访户方诚找杨志南反映问题,一谈5个小时,杨志南认真听,仔细记。“上访的人,来了就是要发泄不满。”杨志南告诫同事。
甚至也不是有爱心就行。
虽然同事们都知道,杨志南够有爱心。自掏腰包,给当事人雨雪天买鞋,中秋节送月饼,买药、买饭、买车票,这事常做。
杨志南自述,我下乡插过队,进工厂做过工,对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深有体会,对工厂里那种互相帮助、共同协作的精神也有很深感受,这些老百姓过来,不管来自哪里,我都会真心接待,因为我对他们有感情。
他感叹,现在有些年轻干警,经历不够丰富,无法理解老百姓的艰难。对他们没感情,就不会愿意认真倾听。
他看不惯,有的法官在大雪天把当事人喊来,就只为了说几句话。
“最终还是一个感情问题,要带着感情为他们服务。”杨志南说。
要对老百姓有感情——在杨志南看来,这是处理好涉诉信访的不二法门。
杨志南,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从事处理涉诉信访工作22年。长年超负荷工作,终于累倒。2010年6月,杨志南患病检查,确诊为肝癌。
【当事人眼中的杨志南】
他为我吃了不少苦
李玉英——他为我吃了不少苦
为了上访,我一生的心血、一生的储蓄都可以说“贡献”给铁道部了,好在我碰到了杨庭长,他为我吃了不少苦,解决了问题。
我家在南通市崇川区城山村,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地方上要规划拆迁,暂时冻结土地不能盖新房。但这一冻结就是10年,我儿子要结婚,要盖新房,当时我们和乡里、镇上都说了,先盖房再补手续,拆迁时算面积。但2001年,房屋拆迁,开发商认定新房是违建,只按旧房面积给了我家95平方米的房子。我们家一气之下,就住进一个废弃的铸钢厂厂房里。
之后,我先后30次进京上访,还是杨庭长接手此案后,事情才有了结果。
杨庭长这个人,蛮有同情心的。他先后3次到我家,对我家情况很同情。当时我们一家8口人住在那个破厂房里,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真是很苦。他看了我家的状况,也很难受,表示一定要为我解决问题。
他为我的事跑了很多部门,做事很认真、很仔细。他对我也非常好,我在北京上访时生病了,他还亲自带我去看病。
最后房子给我落实了,虽然我还不是百分百满意,但这个不怪杨庭长,他是个好人,真正尽到了一个法官的职责。我们老百姓心里是有杆秤的。
【同事眼中的杨志南】
我觉得他是在玩命
任乃法(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 我觉得他是在玩命
与杨志南共事是我的荣幸。只要他没有出差,每天早上,我都是在他电脑播放的音乐声中走进办公室的。每天他总是比我们早到,当我们陆陆续续进入办公室的时候,他已经搞好办公室的卫生,烧好水,做好一些案头工作,在做正式工作的准备了。
任务面前,他说得最多的是“让我来”。遇到突发事件,第一个冲到前面的也是他。重点信访案件,也总是首先考虑让他来处理。可以说,他为信访工作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努力和辛苦。他是累倒的。我每次在回复他短信的时候总会习惯性加上几个字:保重身体。我觉得他是在玩命,但是没有人能阻拦他,只能默默地提醒他。
我知道他是一个执著的人,也是自尊心很强的人,所以不愿跟他提到身体健康这些字眼,有时只能拐弯抹角提示他要保重身体。但他总是那么自信,自信自己不会倒下。
“三心”接待当事人
汪圣明(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
我的工作习惯和态度都是在杨庭长的影响下形成的。
有些当事人情绪很激动,和法院很对立。杨庭长教会我的第一点就是要有热心,要热情接待。一杯茶、一个座、一声问候,能够在第一时刻让当事人跟自己有较好的交流,让当事人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来跟自己谈话。
其次是要细心。杨庭长说,有些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问题认识不清,要仔细听当事人讲,挖掘他的诉求,这样能为将来处理问题提供比较好的基础。
第三要有爱心。杨庭长很有爱心。有一个当事人晚上从较远的地方骑车过来,杨庭长当时就说,再重要的事情都要放下来接待他。接待完后,杨庭长还给他买好票,让他坐公共汽车回家。他经常自己掏个几十块、百十块钱给当事人,有时还给当事人安排住宿。很多当事人对杨庭长都怀着感激之情。
【家人眼中的杨志南】
女儿问,爸的鞋上为什么常沾满泥巴
宋玉萍(杨志南妻子)——
女儿问,爸的鞋上
为什么常沾满泥巴
老杨平时工作很忙,这些年来,我已经习惯了家庭重大活动要提前一周与他预约。女儿专修美术,在中学、大学的关键考试,都是我一个人远赴北京陪着她。
我先后3次下岗失业,但老杨从不会利用自己的职权、人脉为我去找工作。家里人都理解他,案件、信访群众让他每天的时间满满的,脑子满满的,作为家人,我们一直努力用自己的承当让他工作少受干扰,少分心。
每年5月老杨去北京值班,临走会至少带上两双鞋底又厚又软的布鞋,但一个月后回来时,鞋子全都磨破了。他脚上起了一个个血泡,老杨还乐呵呵地说,习惯了就不感觉到疼了。
女儿很小的时候曾问她爸:“你不是在机关工作吗,怎么脚上的鞋常常沾满泥巴?”老杨摸着她的头说:“爸爸啊,常去的地方,车子开不进,只能靠爸爸的两只脚走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