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法院关于涉纺织业承揽纠纷案件的调查报告
作者:薛子裔 发布时间:2010-12-16 浏览次数:969
近年来,东海县纺织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为吸收劳动就业,繁荣当地经济做出了贡献,并逐渐成为当地一个重要产业,但总体上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主要是对来料提供加工服务,低附加值,低利润,且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近期,东海法院积极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当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力促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组织人员对2006年以来涉纺织业承揽合同纠纷案件进行调研,并提出建议。
一、主要特点
1、多重承揽关系导致连环债务纠纷频发。生产订单往往通过层层承揽完成,一旦某方违约,就可能导致连环债务纠纷。作为生产链末端的个体户利润空间小、经济承受力差,在讨债未果的情况下,纷纷诉至法院要求实现债权。
2、双方矛盾比较激烈,反诉的情形较多。不少案件的定作人在答辩时均提出承揽人交付的工作成果不符合约定或质量不合格,并据此提出反诉,要求承揽人赔偿因延迟交付、数量短缺、质量瑕疵等造成的经济损失。
3、竞业行为导致责任主体不明确,承揽人利益受损。有些纺织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同时开办了自己的纺织企业,进行竞业活动。承揽人在实现债权时往往因责任主体不明确导致被驳回起诉。
4、伪造证据现象时有发生,证据审查难度较大。纺织业承揽纠纷专业性较强、争议事实及其证据材料较多。有些当事人甚至伪造加工合同、出口代理合同、出库单、进货单、工资表、验货报告等以获取更大的损害赔偿,增加了案件证据审查的难度。
5、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易诱发合同变更或违约行为。纺织业是典型出口导向型行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一些案件当事人以情势变更为由要求变更或解除合同,对方当事人则要求承担违约责任。
二、对策建议
1、法院要能动司法,积极运用法律和司法政策。对连环债务纠纷要更加注重调解、协调工作,及时督促“三角债”的了结。对案情复杂的案件,不仅要注重运用证据规则,还要运用职权进行必要的调查,对伪造证据妨碍诉讼的行为,依法予以惩处。对以情势变更为由主张变更或解除合同的案件采取谨慎态度,在综合考量案情、交易习惯、司法政策的基础上从严把握。对审判中发现的典型问题、动态问题,适时向涉诉企业发出司法建议,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2、纺织企业要注重调整发展战略,强化内部管理,提高自身化解纠纷的能力。加大科技创新和品牌创新,拓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路,逐步改变低端生产的困境和出口依赖型发展模式,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减缓经济形势变化的不利影响。加强对外合同的管理,对合同的签订和履行、索赔等事项实施全程规范管理,注重证据的收集和保全,维护自身权益。加强内部人事管理,做好人事任免、印章发票、空白合同管理等工作,防止管理层实施同业竞争等损害企业利益的活动。
3、注重发挥仲裁委员会和纺织业协会的力量。对涉及纺织企业间的重大纠纷、群体性纠纷和连环债务纠纷等,当事人可选择仲裁委员会仲裁,也可邀请纺织业协会调处。法院在审理中亦可邀请或委托纺织业协会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