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逐渐步入现代社会的30年,是现代社会的构成要素——公民精神的塑造的30年。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充分弘扬公民的主体精神的同时,必然蕴涵了现代公民精神的另一层面——责任精神和奉献精神。

 

个体精神的塑造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追求。季米特洛夫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生活不能没有理想。健康的理想,发自内心的理想,来自服务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理想。陈燕萍作为一名法官,她的理想追求是什么呢?陈燕萍用她的行动,给我们写出了答案,做一个有爱心的法官,做一个“柔”肩担道义的好法官。

 

陈燕萍,一名基层法官,她处理的案件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引发上访。十多年如一日,她用母性特有的细心和温馨,将司法温暖和人文关怀播撒;十多年如一日,她不为名趋,不为利动,扎根基层,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守护着法律的天平;十多年如一日,她笑对村民百姓,甘处家长里短,以平凡之职践行着司法为民。

 

一、大爱:陈燕萍精神的灵魂

 

人生是花,而爱便是花的蜜。——雨果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爱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只有对国家和人民爱得深,才能对国家和人民有强烈的责任心,才会有献身的精神”。综观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中国革命到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发展历程,以关注和改善人的前途、命运、价值、尊严等根本利益的“大爱执政精神”,无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道德基础。

 

从陈燕萍的成长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出陈燕萍所做的一切,都离不开一个“爱”字。多年跟踪采访陈燕萍的记者张惠存对陈燕萍就是这样评价的:“心里有群众,才能成为一个有爱、懂爱、敢爱的人”。古语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陈燕萍的“源头”是陈燕萍7岁那年发生的一件事,她因跟着当地农村孩子对麻风病人喊癞子”“丑八怪。疼爱她的父亲给了她一记耳光,对她说:他们虽然是病人,同样应该得到尊重,他是一个人,是一条生命。正是这记耳光在她的心中播种了爱的种子,并且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陈燕萍的爱心,不仅播撒给了自己的的至爱亲人,更是传播给了与她接触交往的人。一个失去爸爸,又被妈妈抛弃的小女孩,左眼上方长了一个瘤,右下巴长了一个肿块,在病情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向她求助,在判决书“查无此人”被退回的情况下,陈燕萍当起“代理妈妈”,给小女孩送学生用品、学杂费、爱看的书、爱吃的小吃等。生日的时候送去蛋糕,帮助小女孩逐渐走出心理阴影,还多方奔走替小女孩筹集手术费,最终完成了手术。被人称为“法官妈妈”应该说是对她爱心的最好褒奖和肯定。<o:p></o:p>

 

如果说这样的爱表现出来的仅仅是母爱,但一旦延伸到司法工作上,那就是对事业的奉献。而陈燕萍精神就是奉献,奉献的核心就是爱,对事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社会的爱,“始终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贯穿于办案的全过程,把人民群众当亲人,在感情上尊重群众、贴近群众,用真心、真情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帮人民群众之所需,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办案的评判标准”。

 

用陈燕萍的话说:“能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虽然比较辛苦,但我感觉很欣慰!”这一句朴实无华的话是言为心声,可以作为她站在心灵最低处的爱的表白和宣言。毛泽东有这样的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依此类推,检验爱心的唯一标准是行动。陈燕萍的工作方法“能动司法”。在执法过程中,她没有坐堂审案、一判了之,而总是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化解矛盾。在办案过程中积极将“善良风俗”引入民事审判,哥哥阿根被弟媳误打耳光“触霉头”的事,运用善良风俗既平息纠纷,又破除迷信,成功化解了“兄弟阋于墙”的矛盾。案件时她胸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局意识,一家民营企业的13名员工,因为养老保险的事把企业主告上了法庭,陈燕萍没有急于处理,而是和同事多次到企业调研,安排企业领导跟13名员工对话,实行对员工补偿分期兑现,不仅使企业获得了生产自救的条件,还成功了避免了一起群访性事件。在一起房屋确权案件中,陈燕萍以一股柔情和韧劲,把仇人变回了亲人,年近七旬的吴老汉被侄女告上了法庭,在案情明朗的情况下,陈燕萍没有直接宣判结果,而是找吴老汉和他的侄女谈心,拉家常,聊他们的叔侄关系,谈他们的血缘亲情,使得他们叔侄从剑拔弩张到泪流满面,最终握手言欢。当然这样的的案例在陈燕萍的事迹中举不胜举,但无一不是“案结、事了、人和”,案件的相关人都在陈燕萍的案件处理中感受到了“爱”,并学会了爱,学会了相互体谅对方,从而使爱在爱中升华了,爱在爱中成长了。

 

二、平凡:陈燕萍精神的起点

 

不要光赞美高耸的东西,平原和丘陵也一样不朽——菲·贝利

 

万丈高楼平地起。陈燕萍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用无私与执着诠释了“人民法官为人民”的真谛。农村法庭受理的案件虽是家长里短的小事,但由于农村特殊的乡风民俗和特定的地域环境等,处理起来相当琐碎、两难,有时一点周全不到,就容易引发邻里不和,甚至矛盾激化,影响社会和谐。陈燕萍放弃机关比较舒适的生活,主动申请到案子多、任务重、条件比较艰苦的基层人民法庭工作,十几年如一日,陈燕萍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她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坚守法官的职业操守,不求惊天动地,只求默默无闻。平凡之中蕴含着一心为民的崇高精神。

 

一、小事大为,民生至上。“对普通百姓而言,也许一生就打一次官司,所以件件都是大案要案。”陈燕萍的这句话,体现的正是“以民生至上”的思想。作为一名基层法官,常年面对的多是老百姓家庭琐事、邻里矛盾或婚嫁纠纷,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当事人个体来说,却是不得不面对的大事。处理好了,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处理不好,很可能因此积怨成恨甚至反目成仇。所以,陈燕萍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个案件,每个小案件都当成大案要案来处理。她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关注民生,关爱百姓,以自己亲民、爱民、为民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内涵与真谛。<o:p></o:p>

 

二、心系百姓,能动司法。作为法官,恪守法律的程序和原则,就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但如果只是简单地就案论案,也可能会导致人民群众因为对法律知识的缺乏和司法程序的不适应而丧失应得的权利,导致诉讼成本过高甚至给人民群众造成新的伤害。陈燕萍的可贵,就在于她不仅是一名合格的法官,更是一名优秀的法官,她善于深入调查取证,指导群众取证,并严格审核证据,从而查清案件事实,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掩盖的事实不会主动浮现出来,要对百姓还以公道,就要想方设法把它挖出来。这是能动司法的体现,更是多为百姓考虑的体现。<o:p></o:p>

 

三、重调兼判,促进和谐。在陈燕萍所办的案件中,有70%是调解结案的,婚姻家庭类案件的调解率超过90%。对一名资深法官而言,依着法律条文判决比调解容易,因为调解需要付出几倍于判决的努力。陈燕评认为,下达一个判决,容易固化一对仇人,因此她希望通过真情调解处理每一个案件,尽量解决每一对矛盾。她坚信,随着矛盾一一化解,社会必然越来越和谐。在一些人调解无处下手之时,陈燕萍却看到了可乘之机”——“赡养案件还会有亲情,离婚案件还会有旧情,邻里纠纷还会有乡情,欠款纠纷还会有友情,交通事故还会有同情。” 这些,就是她坚信调解可能成功的基础。与其说是她慧眼独具,不如说她真心为民。法律是刚性的,法律也是有温度的。法律不仅仅体现着惩罚,还可以帮助人。陈燕萍用她的一腔热情和真诚,以她的一心为民的精神,让人民群众体会到了法律的温暖,为构建和谐社会献出了独特的光与热。

 

三、和谐:陈燕萍精神的归宿

 

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赫拉克利特

 

和谐的核心是包容贵和精神。包容贵和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礼之用,和为贵”、“爱己及人”、“和则相生”的传统伦理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海纳百川、厚德载物的传统美德的凝练和升华,体现为一种能够在彰显本体特质的过程中包纳兼容其他人物、事物和思想的意志和品格,以及追求和谐、注重合作、提倡谦和、宽怀大度的精神和风貌。在人文关怀的理念下养成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心态平和、勤劳务实的人生态度,做到亲人善邻、和睦相处、强不凌弱、富不侮贫,追求时代精神的高远境界。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维护社会公平,彰显人间正义,是一名法官的职业标准和价值追求。通往公平正义,需要法的威严,更需要法官的智慧。

 

有人说,法律是一门艺术。陈燕萍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是这样表达的:“是的,法律很大程度上真的是艺术,比如说对当事人心理的判断,都需要探索和研究,包括在庭审双方交锋的过程当中,都需要法官主宰这个庭审的,最终是实现一种和谐。”陈燕萍对人民的爱融化到血液里、身体力行在行动中,司法中不是简单地追求依法断案,而是注重案件的社会效果,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赢。曾坐过7年牢的卞大贵,出狱后欲重新做人,并与人合伙做生意,卞大贵付了钱却忘了向对方要收条,而被对方凭供货合同告上了法庭。陈燕萍多方调查,反复调解,终于让原告撤回诉讼。卞大贵说陈燕萍不仅是他的救命恩人,也是他全家的救命恩人。现在卞大贵已是首乐特钢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开始回报社会;山东汉子把一批钢材卖给了盐城李某,跑了十几趟都没有讨到钱,经陈燕萍他们一天多努力,被告把7万多元钱还给了山东汉子,山东汉子送锦旗时说,如果他再要不到钱,他就在这个地方自杀。正是陈燕萍的努力才避免了一个悲剧的发生,确保一个家庭的幸福,和一方百姓的稳定与和谐。陈燕萍的爱催生了人与人和谐,而人与人和谐又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和谐。

 

陈燕萍对此也作了阐述,“司法为民不能只体现在法庭内,还应该体现在法庭外。如果我们的真情唤醒了当事人的理智,我们送出的温暖化解了他们的矛盾,我们奉献的爱心使当事人对生活充满希望,那么,我们的付出就是值得的,家庭与社会会因此更加美好和谐。” 这恰恰是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本质要求。

 

温总理诗作《仰望星空》有这样几句: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在法理情融为一体的社会星空里,陈燕萍精神也可理解为一种爱的仰望、和谐的祈盼。在这爱的仰望里,爱会不断地生长,和谐也会不断地生长。

 

结语:大爱至真,大爱无疆。在陈燕萍的心中,每一个老百姓都是自己的亲人。大爱至正,大爱至信。陈燕萍是老百姓信服的法官。大爱不老,和谐永恒。陈燕萍把每一次矛盾的调解都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陈燕萍正是在平凡的坚守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她的事迹凸显了社会主义法治的人性光辉。当前人民法院正在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司法三项重点工作,这是人民法官积极能力司法,向全社会展示自己的时代机遇。我们应像陈燕萍同志那样胸怀大爱,满腔热情,实实在在为民服务,兢兢业业为民排忧,在提高能动司法的自觉性、前瞻性、有序性、针对性、规范性及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过程中,尽最大努力赢得人民的信赖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