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巧拒礼贿
作者:赵春秀 发布时间:2012-10-16 浏览次数:1204
在职务犯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常听到受贿人辩解:“我本不想收受礼金,可对方硬要送,我又退不掉,我没有故意犯罪”。的确,在贿赂过程中,常常是行贿者找准时机,迅速送出礼品或礼金,而拒贿者竟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收下的贿赂,事后想退又找不到时机。拒贿是廉政文化的一部分,巧拒礼贿更是廉政文化的精品。古人拒贿趣事流芳千古,今人巧拒礼贿必将启迪后人。
包拯70岁寿辰时,吩咐家人,一概不收寿礼。但第一个送来寿礼的竟是皇帝。送礼来的太监在礼品上面写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包拯看后,立即挥毫题诗: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好一个“拒礼为开廉洁风”,辞去皇帝赠礼以示众人,有礼有节,言辞恳切,实在巧妙。包拯拒礼堪称传奇,诗来诗往,为开廉风。
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位监察御史叫周新,老百姓称他为“周青天”。有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正要回绝,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后,以后凡是有人送礼,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周新拒贿,既不软言相拒,也不严辞斥责,虽然少了世俗的人情味,但干脆利落,一招就堵死了行贿者的路子,令人拍案叫绝。这则故事后人称之为“周新悬鹅”。
在淮安周恩来故居中,陈列着1961年周恩来指示办公室同志,写给淮安县委的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你县送给周总理和邓大姐的藕粉、莲子、馓子、工艺品以及针织品都已收到了。你们对周总理的热爱和关怀,他们是知道的,但是周总理和邓大姐认为,在中央三令五申不准送礼的情况下,你们还这样做是不对的。现在总理和邓大姐从他们的薪金中拿出一百元寄给你们,作为偿付藕粉、莲子、馓子、工艺品的价款,其他的一些针织品等以后让人带给你们。总理并指示将中央关于不准请客送礼的通知寄给你们一份,请仔细研究,并望严格执行。” 信不足二百字,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拒礼”艺术,值得我们细细咀嚼和品味。没有批评,语气和缓,充分考虑到家乡人民的深情厚意。根据礼品的特质区别对待,避免浪费。细节之中令人不得不赞叹周恩来处理问题之细腻。
广东一水利局长夫人刘女士,逢年过节,亲朋好友带些烟酒和土特产来拜年。对带有某种目的的客人,她坚决拒之门外,对真心诚意来做客的,则“礼来礼往”。把东家送来的还给西家,西家送来的还给南家,久而久之,大家都不再自讨没趣了。这正印证了那句话,每个清官的背后都应当有一个聪慧而不贪的 “家庭纪委书记”。
拒礼拒贿,各人有各人的方法。上述事例,体现的是“巧” 字,出发点却是“公” 字。主人公的智慧令人折服,他们的高尚人格和一颗公心令人感动。作为法官,很多人也经常被行贿者打扰。公生明,廉生威,一朝法袍穷,朝朝明镜悬。行贿与拒贿、腐蚀与反腐蚀,是一场长期而艰巨的斗争,要赢得这场斗争的胜利,法官们必须以一颗公心巧妙应对,必须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在对法官开展各种廉政教育活动中,不仅要强化廉洁自律的意识形态教育,还应重视巧拒礼贿的技能技巧培训和交流,不仅让法官保持公正廉洁之风,还应保护他们免遭孤立和报复的伤害。通过不懈努力,真正筑牢自内而外拒腐防变的“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