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亲生父母无力抚养,被求子心切的养父母抱养,在得知身世之谜后,不顾养父母十六年的养育之情,毅然离家出走欲与养父母断绝关系。日前,在养父母伤心欲绝向法院起诉后,句容法院通过于情于理的细心调解,母子情最终得以挽救。

 

1995年春天,时满2周岁的小明,由于身体孱弱,在生父母无力抚养的情况下决定送人,当时被求子心切的陈家夫妇得知后,在罚款5000元的情况下仍坚持抱养回家。抱着传宗接代思想的陈家夫妇一直将小明视为掌上明珠,平时娇惯宠溺。但在小明刚懂事不久,一次与邻居小朋友吵架后,突然明白自己原来不是父母亲生的。自那以后,小明的心里便蒙上了一层阴影。自打上中学后,一直受邻居小朋友嘲笑的小明,自卑心理愈加严重,遂与父母的隔阂也逐渐产生,对父母不断排斥,不管父母如何解释,但小明不是闭门不理就是外出不归。不久便干脆辍学混迹社会,染上了抽烟喝酒的不良习惯,由于无钱挥霍,竟乘父母外出期间,从家中不断偷钱挥霍。看着日渐消沉的小明,父母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虽然经常对其说服教育,但小明拒不听从。

 

2009年下半年,小明回家收拾衣服声称要和朋友出远门,但一直不愿告诉母亲任何事由,为防儿子被骗走上不归路,母亲一再苦苦哀求,但儿子却坚决不理,头也不回地走了。一个月后,母亲几经辗转好不容易打听到小明的下落后,哭着求其回家,可小明对只差磕头央求的母亲仍不屑一顾,此时围观群众对这样不孝的儿子都唏嘘不已。经围观老者建议,让小明当场表态,如果此次不回家就与母亲断绝关系。原本以为这样会让小明做出让步。未曾想,小明当即拿出笔和纸立下“自愿与养母亲断绝一切关系,出了事情不找养母”的纸条,在众人错愕声中扔下纸条,不顾母亲的强力挽留,转身就走。母亲当场跌坐在地,泪流不已。自此小明便再也没有回家。父母亲虽然一再勉强安慰自己,小明也许是一时冲动,待懂事以后还会回来。可等了将近一年,却没有任何结果,一次次的希望换来的却是失望。

 

事实上,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相较于物质需求而言,老俩口在精神生活上的需求更为强烈,他们十分渴望儿子能经常回家和他们交流谈心。但每当看到儿子那清晰却刺眼的字迹,父母的心都碎了。最后在村人的鼓励下,老两口鼓起勇气将养子告上了法庭,要求与其断绝关系。法庭依法通知开庭,在承办法官不断进行说服教育后,小明到庭参加诉讼。开庭审理前,法官考虑到该案系一起牵扯十六年的养育情,且在庭前与原告进行简单的沟通交流后,在老两口的眼中仍看出了对养子的依依不舍之情,是啊,情浓意重的养育情不是说断就能断的,更不能强行割断。通过调查得知,原、被告之间的矛盾根源主要是双方精神交流太少,加之外界“舆论”给小明造成的压力,让小明一直走不出“寄养”的心理阴影,以致产生隔阂和代沟。为了弥补双方情感的缺失,法官决定给双方调解。但考虑到要调解本案,既要解开“法结”,更要解开双方的“心结”。法官充分备好一套详细的调解方案后,一方面积极做双方当事人的工作,一方面找到亲戚好友做外围工作,再耐心细致析法说理,此时作为原告的养父母表示此次起诉只是想挽回儿子,让儿子不要再义气用事,今后为其娶妻生子,全家一起生活就满足了。而作为养子的被告,一直抱着坚决与养父母断绝关系的想法,不愿与父母交流,更不愿认错改正,无论如何也做不通工作,调解工作一时陷入僵局。而此时承办法官没有气馁,在当庭教育小明后,再次对其进行了入情入理的说理分析,指引小明换位思考,并让小明回忆平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及养父母多年来在生活以及学习上的关心照料,经过法官一腔热忱的耐心调解,小明最终意识到自己的糊涂草率,未考虑养父母的感受,让老俩口受了委屈,后低头向养父母认错,并感谢养父母多年来的养育之情,含泪表示今后摒弃他人的闲言碎语,回家同父母好好生活,养父母喜极而泣,三人抱头痛哭。后原告撤诉,经过调解此案得以圆满解决。此后,法官在办案过程中,再次巡路到原、被告家中回访,了解情况,看到双方相处融洽由衷为他们高兴,为他们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