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下关法院人民调解暨诉调对接工作显成效
作者:南京市下关区人民法院 发布时间:2010-08-30 浏览次数:323
日前,南京市委召开全市人民调解暨诉调对接工作推进会,深入推进政法“三项重点工作”和全市“三项排查工作”,对全市人民调解暨诉调对接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其中,下关法院已上报全省“诉调对接工作先进集体”,该院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员黄辛果上报全省“诉调对接工作先进个人”,民一庭上报全省“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庭长夏雯获全市诉调对接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007年10月,全市第一家附设在人民法院的“人民调解工作室”在下关法院挂牌成立。3年来,该院在机制建设、人员配备、调解艺术、程序衔接、案源保障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今年8月,调解室受理各类民商事纠纷1698件,调解成功1261件,成功率74.3%。解决纠纷占全院民事收案总数的20%,为当事人节约诉讼费用122.4万元。经调解达成协议的案件,当事人大多自觉履行,无一起申请强制执行。与此同时,全区诉调对接工作网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
规范程序,关口前移,建立纠纷缓冲带。调解工作是民事诉讼促进社会和谐最有效的方式和优良传统,人民调解于纠纷成讼之际重疏导、少对抗、高效率解决纷争,更利于修复社会关系,缓解司法压力,是人民司法为人民的重要举措,更是法院审判工作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的现实需求。下关法院在明确总体目标、工作任务、职责程序的基础上成立人民调解工作室,集中调处婚姻家庭、小额债务、群体纠纷等11类民商事纠纷,构建了民间纠纷的诉前缓冲带。
有序引导,完善机制,深化诉调对接。在法律咨询、审务进社区活动中,下关法院通过印制、发放人民调解宣传手册,宣讲和谐司法理念;对于要求诉讼的当事人,接待人员主动阐释人民调解意义,劝导其优先选择调解方式解决纷争。经过有序引导,越来越多的当事人走进了调解工作室。同时,该院在全区6个街道设立诉调对接工作站,在工商局、劳动争议仲裁委、交警六大队、钢材市场设立调解联系点,形成了人民调解、诉讼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有机对接的多元纠纷解决体系。而各街道的基层专职人民调解员则分批轮流到法院调解工作室接受培训指导,经过为期两周的学习和实践,丰富法律知识,提高调解技能。
深化理念,深层解纷,提高调解效果。“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和风细雨中化解难题是多数当事人的内心愿望。调解室配备的4名调解员分别是民庭的老庭长、经济庭老审判员和富有调解经验的社区工作者。他们以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为主线,深化以“赢得信任、善待包容、尽心尽责”为依托的调解理念,通过“给一方平台,让当事人宣泄不满;找一个平衡点,实现双方利益平衡;辟一条新路,低成本消解纷争”的方式,在情法交融、息讼止争的同时,引导当事人重新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和谐处事,理性维权。
调解速裁,即时衔接。调解员根据案件具体情况,采取分别谈话、电话沟通、现场调解、坐堂协商等方式开展工作。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出具调解协议书,当场履行;不能即时履行的,移交速裁组,予以司法确认。未能达成一致意见的,进入速裁程序裁决,或移交业务庭审理。最大程度方便群众,大量简易民商事纠纷得到了快调、快审、快结。而当事人也由最初的不了解、不信任转变为主动要求、乐意接受,诉前人民调解真正成为替代诉讼的更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