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法院开发区法庭“五步法”调解喜获丰收
作者:孟俊松 发布时间:2010-08-26 浏览次数:351
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滨海法院开发区人民法庭坚持以人为本,推出“五步法”调解,有效化解了各类纠纷。今年来,97%的诉讼案件实现调解结案,且无一件申请执行,自动履行率为100%,判决案件实现无上诉、无投诉、无上访的理想效果。诉外调解148件矛盾纠纷,让法庭调解“110”成为滨海法院的一张特色名片。
第一步是热心接待增亲近。当前,惧诉还是群众的一种普遍心理。开发区法庭着眼接待对话环节,在增强亲近感上不断用力,努力与群众打成一片,制造一家人的氛围。首先实行无障碍接触。只要当事人上门,值班人员必须笑脸相迎,按排落座,询问来意,回答提问,告知法官去向,联系法官按排接待。其次实行亲戚式招待。法官接待当事人一律在接待室进行,让他们进门有位座,落座有水喝。对于爱吸烟的老人,法庭主动敬烟。再次实行阳光型对待。对待来访的每一名群众,来有迎声,或点头寒暄,或握手致意;去有送声,或暧语相送,或挥手告别。热情接待让群众感受法庭是最有人情味的地方,认为法庭不只是生硬无情的冰窟窿,感情上亲近法庭,心理上接受法庭。
第二步是耐心倾听获信任。每一名当事人对于法庭都有自己的目的追求,为了实现目的,他们希望自己有充分的发言机会,更期望法庭接受他们的意见。开发区法庭抓住这一要素,把耐心倾听作为争取群众信任的重要机会抓紧抓实。要求法官不得随意打断或阻止当事人的陈述,目光要与发言当事人保持文明的接触,眼神上与他们要有一定的交流,让发言的人感受到法官在认真地听取他们的发言。禁止法官无故离场,禁止法官随意接听手机,禁止法官左顾右盼而言他。对于当事人无价值的陈述,法官不得随意阻止,只能以微笑式的提示引导当事人围绕主题发言。在他们发言过程中,法官以归纳方法重复当事人的陈述内容,以实现语言上的互动,让当事人感到法官听进了他们的发言。耐心倾听进一步缩小法官与当事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他们疑虑,增强了他们对法官的信任。
第三步是情法交融争共识。对于当事人争议的事实和责任,开发区法庭集情理与法理为一体进行解释宣传教育,不仅仅以证据规则简单认定事实,不单凭法律规则直接作出裁判,而是通过良心道德的弘扬赞美,争取当事人实事求是地反映事实,避免证据认定事实可能产生的偏差;通过人性的解读、风俗的尊重以及日常生活经验的运用,准确合理提示处理方案,克服法律裁决产生的“过敏”和“副作用”。比如子女抚养上,法庭动员当事人充分尊重中国传统习惯,首先考虑子女随父方生活;在彩礼返还上,出于对风俗的支持,对男方主动退亲与女方主动退亲执行差别性的返还标准。
第四步是公道调解赢认可。公生明,正生威。在调解过程中,开发区法庭始终坚持公正主题,不因当事人身份、地位不同而区别对待,始终用天平之手托起两方当事人。在处理态度上,给当事人同样的热情和微笑;在当事人陈述上,给当事人对等的发言机会;在查明事实上,给当事人平等的举证质证时间;在答疑释惑上,给予当事人均等的提问咨询服务;在责任承担上,讲明法律具体规定内容,给当事人公平的一个明白。调解时,法官公开各方当事人的意见与理由,公布法官的意见与理由,切实让当事人感受法官公道办事,为人正派,愿意接受法官调解,甚至请求法官裁决。
第五步是礼让三分达和解。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利用人性的光辉,促成当事人互礼互让,握手言和。通过换位思考、利害比较、精神价值分析等方法力促当事人自愿选择理智友好处理矛盾纠纷。教育当事人站到对方立场上去思考判断问题,发现自己的不足,认识对方的理由,从而求得相互间的理解与包容。晓以利害,分析得失,让当事人在利益面前作出判断和取舍。通过实现成本、可能风险分析,鼓励权利人牺牲微利及时实现权利。对义务人(责任人)则通过损失扩大、责任加大说理,动员义务人想方设法主动兑现义务。引导当事人思考人生意义,将当事人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精神愉快是幸福重要内容的高度,让当事人认识到亲情、友情、乡情的重要,选择牺牲一些物质利益而实现精神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