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找庭长。”

 

“杨庭长啥时来上班?”

 

听说杨庭长生病住院了,每天有许多老百姓打电话询问:有的关心自己的案子何时着落;有的关心杨庭长何时康复;有的不顾年老体弱,冒着酷暑,从偏远乡村专程送来花篮,祝福杨庭长早日出院;有的在为杨庭长默默祈祷,还送来治病偏方……

 

杨庭长是谁?他就是南通市中级法院立案庭副庭长,全国优秀法官,名叫杨志南。

 

杨志南何以牵动这么多老百姓的关注?他在南通中院的25年,在立案信访工作岗位上就默默无闻地干了22年。22年的立案信访工作,他怀着对党的赤胆忠心,怀着对老百姓的满腔热情,为前来信访的百姓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忠实地践行了胡锦涛总书记发出的同人民在一起的庄严号召。近3年,他处理各类上访案件910件,平均每年接待来访百姓1500多人次,成功化解重要涉诉信访案件60余件。他先后荣膺全国优秀法官、江苏省优秀政法干警、江苏省十佳法官、江苏省创安先进个人、江苏省信访工作先进个人、南通市劳动模范、南通市十大平安卫士,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个人二等功3次、个人三等功1次。日前,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了《关于在全市法院开展向杨志南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近日,南通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斌在南通中院院长马志相陪同下,专程赴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探望杨志南,称赞他是新时期人民法官的楷模。

 

“用自己的行动架起党群‘连心桥’”

 

法院是社会矛盾集中的地方,法院的立案信访部门更是各种错综复杂社会矛盾的处所。22年的立案信访接待,杨志南不知遇到过多少当事人的谩骂、殴打,但他坚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脸上总是挂着笑容,认真接待,耐心倾听,缓解当事人的激动情绪。

 

躺在病床上的杨志南谈到自己接访的事,语气低沉地指着手背上的伤疤说:“这是被当事人挖的。我被打是经常的,但我保持冷静和克制,面带微笑,让当事人把话说完,在倾听中反复琢磨,在记录中深悟道理。觉得有理的,事后找有关部门协商解决。”

 

提起杨志南,李玉英激动得泪水盈满了眼眶,她怎么也忘不了杨志南为她一家四处奔波游说解决住房的事。20多年前,李玉英以种地为生,她和几个孩子一起住在平房里,有吃有住,过着平淡的日子。后来,孩子们渐渐长大了,几个都结了婚,就小儿子没成家。当时某领导发话,这一带将来要开发,10年之内不得批建住房报告。几年后,李玉英的小儿子要结婚,没房住,找村里、找乡里要求建房。村、乡干部就搞擦边球,同意她先砌房子住。小儿子夫妻俩婚后育有一小孩,日子过得和和美美。一晃又过了5年,遇到了拆迁。原先的旧房子有证的,现在的新房子没有证,村里有证明,乡里也认可,但有关部门和开发商却不同意给房子。李玉英起诉被驳回。于是,李玉英背井离乡,上访了整整10年。

 

杨志南听完李玉英的陈述,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老百姓原先有房子住,不能现在没房住,应该越住越好才对呀。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架起党群‘连心桥’。”在取得法院领导的支持后,他和法官吴风一起找有关部门协调,找开发商谈。开始有关部门和开发商不理不睬,后来干脆一口回绝:“你们法官怎么帮刁民说话,要给法院给。”杨志南先后10多次去协调,都被回绝了。为此,杨志南向市委政法委、市信访局领导汇报,最后又同有关部门和开发商据理力争,最终使李玉英一家得到了妥善安置。

 

从做信访接待工作的第一天起,杨志南就常常告诫自己:法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关系到党和政府、法院和法官的形象,决不能让老百姓说有损于党的形象的话。杨志南说:“做法院信访工作,要有政策观念,要有法律水平,更要有百姓观念,不管上访百姓有理没理,接待时态度要热心、倾听要耐心、记录要专心、看信要细心、解释要真心、答复要诚心,在感情上与百姓相通,在心灵上与百姓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工作。”

 

“对百姓要有深厚的感情”

 

杨志南常说:“法院是人民的法院,法官是人民的法官。在信访接待中,要想做一名让党放心让百姓满意的法官,对百姓要有深厚的感情。”他对每一位上访百姓都耐心释法明理,对有理的上访百姓,他凭着一个法官的良心,不怕跑断腿脚,不怕磨破嘴皮。

 

周国英,这位50多岁的农村妇女,30多年前在乡卫生院做了绝育手术后腹部经常疼痛。乡里原来给他每月补助12元,后来乡镇合并就没有了。于是,她身上背着一个包,包里装着10多种药,与儿子一起上访,她声泪俱下地诉说了几十年来的痛苦。

 

杨志南回到家里,夜晚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觉:“这个该有关部门管的事咋就不管呢?作为一个信访法官,我应该管。”

 

第二天,杨志南冒着风雨下乡去了。他跑信访局、跑计生委、跑当地法院,然后带着信访局长、计生委主任、法院副院长、庭长一行来到镇政府。之前,镇党委书记向杨志南拍胸保证,就这么点钱,镇里解决。想不到今天书记却改口了:“以前我是说过的,后经党委讨论,大家一致反对,我说了不算。”接着,一个镇长大发雷霆,指着杨志南破口大骂:“你们法官怎么能帮这种人说话,这不是鼓励他们上访吗?我们政府没钱,要给法院给。”

 

杨志南压住心头的怒火,语重心长地说:“同志,你对待我们是这样,可见你平常对待百姓的态度了。你这样蛮不讲理,难怪老百姓要上访。我们是共产党的干部,就是要为老百姓解决困难,不然要我们干什么?”一席话,说得那个干部惭愧地低下了头。

 

200978,杨志南协调有关部门一行多人头顶炎炎烈日,穿过尘土飞扬的泥路,中午1点多钟,来到家住偏僻农村的周国英家。在周国英家门口的一条长凳上,不顾天气灼热,进行现场办公。

 

10多年了,周国英和儿子漫漫上访路,几多艰辛,谁人知晓?如今看到杨志南带人亲自登门,心中的积怨一股脑儿涌出,又是哭又是闹。按说,此事杨志南完全可以不管,或向有关部门一推了之。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亲人般地关怀周国英。等周国英情绪平稳后,杨志南像老邻居似的拉家常,慢慢地融化了积郁在周国英心中多年的坚冰。谈着谈着,不知不觉太阳下山了。杨志南最后说:今天我们来是帮你解决问题的。决定一次性给你补助到位。还给你办了两份农保。这时,杨志南肝胃部位感到隐隐作痛,豆粒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下来,脸色铁青。同行的同志见状劝他休息。他说:“没事,有点累,过会儿就会好的。”

 

周国英听说已帮她解决了问题,后悔刚才责怪杨志南。她哽咽着说:“谢谢杨庭长,谢谢党和政府。”

 

杨志南就是这样时刻想着上访百姓,为百姓解决问题。一对来自偏远农村的60多岁的残疾夫妇来访过了乘车时间,杨志南不仅掏钱安顿他们吃住,还给他们第二天返回的路费;一对年迈老夫妇拆迁后没房住,杨志南协调有关部门不仅解决了一套住房,还答应出资1万多元购置日常生活用品。临近春节,钱一时没到位,杨志南垫资亲自采购,并和几个法官一起当搬运工,使他们在春节前住进了新房;有一年大年三十,一名信访百姓生活困难,杨志南亲自送他回家,还给他200元置办年货……多年来,杨志南自掏腰包上千元,这对生活困难的上访百姓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这正如许多上访百姓说的那样:“我们想到的,杨庭长帮我们办到了;我们没有想到的,杨庭长也为我们办到了。杨庭长比我们的亲人还亲!”

 

“苦练内功,成为百姓心中的‘活字典’”

 

杨志南祖籍河北,19576月生,父亲是南下干部,他从小在部队长大,下过乡、做过工,1985年招干进南通中院,对百姓的难处有着切身的感受。从当法官的那一天起,他就暗暗下决心:要做一个百姓满意的好法官。”3年后,他走上了信访接待的岗位,20多年来,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记得刚进法院不久,杨志南和一位法官去一个县里办案,当地百姓说的是方言,他一句也没听懂。回来后,杨志南吃不香,睡不安,深深地思索着:“我要苦练内功,成为百姓心中的‘活字典’。”

 

南通地区有七八种方言,要学起来谈何容易,杨志南跟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志学习方言,不到一年时间,他不光能听懂本地的所有方言,还可用方言进行交流,成了有名的“南通通”。

 

攻克了语言关,杨志南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做一名信访接待的行家里手。他每接待一个上访百姓,都详细记录,每隔一段时间,将整理的资料分门别类装订成册。对一些历史档案,本院资料不全的,他就跑市档案馆、市公安局等有关部门,对每个案件的案号、案情等基本情况进行摘抄。市公安局有近10万册档案资料,杨志南将所有案号全部抄了下来。

 

杨志南说:“很多信访事情,没有资料,没有经验积累,就办不成。许多历史问题是很复杂的,不能单凭上访百姓口头反映,必须查到他的历史档案。”   

 

王贵,这个解放前为革命出生入死的地下党,解放后被判反革命罪赴青海劳改。1979年从青海回来后,他就跑有关部门申诉,因没有材料,多年无结果,后来找到了杨志南。杨志南获悉老人的经历后,多次跑市有关部门,跑市档案馆,跑市公安局,还翻阅了中院所有档案,只有档案号,没有材料。杨志南寝食不安,有一天夜里,他突然眼前一亮,披衣坐起,喃喃自语:他回来去哪了,可能档案就在哪。

 

朝霞刚刚露出笑脸,杨志南就给王贵挂了电话,约他面谈。

 

“你从青海回来去哪了?”

 

“去了南通县。”

 

“为什么去南通县?”

 

“我老伴是南通县的,先回南通县了,后来到南通市的。”

 

杨志南想:问题可能就出在这儿。他马不停蹄地去了南通县公安局,发现了一部分;又去了县法院,也找到了一部分。这样,王贵的所有档案资料全找到了。最终王贵得到了彻底平反。

 

王贵颤巍巍地来到南通中院,见到杨志南抱头失声痛哭:“杨庭长,没有你的帮助,我王贵死不瞑目啊!”

 

杨志南每天比别人早上班一个多小时,中午和下午比别人晚下班一个多小时,节假日常常加班加点。如果按每天8小时计算,他一年少说也比别人多上班3个多月。他白天接待群众来访,下了班整理卷宗和资料。22年来,他整理了近1000册资料。这些资料有解放前后的,有文革期间的,有现在的。不少上访百姓缺乏材料,只要找到杨志南,就能查到。他对数百名信访百姓的情况如数家珍,每年独立化解20多个重大疑难信访案件,有520多年的老上访,在杨志南的努力下得到彻底化解。今年73岁的方诚,历史上先后4次被错判坐牢,最终宣告无罪。提起杨志南,方诚老泪纵横:“我上访了30多年,因为材料不全,上告无门,是杨庭长为我洗刷了冤屈。

 

他心中时刻想着百姓,唯独没有想到自己

 

由于长期的劳累,2008年,杨志南明显地感到浑身疲惫,四肢乏力,但他依然全身心地扑在信访工作岗位上。去年11月患肛瘘,手术不久,刀口没愈合,他就缠着医生要求出院。医生开出病假条,休息2个月。2个月,哪能等这么长时间,杨志南挂念着几个信访百姓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在家一天都呆不住。第二天,他一瘸一拐地来上班了。他不能坐,一坐肛门刀口钻心地痛,只能站着接待,一天下来人几乎累跨了。回到家,爱人心疼地说:明天你就别上班了。等好了再去。杨志南说:明天,我有办法坐了。以后,在上班的路上,人们经常见到他身上背着一个充气的汽车内胎,步履蹒跚地走着。接访百姓时,轮胎往凳上一放,人坐在上面,减轻疼痛,但人不时地冒虚汗。上访百姓见状,不忍心了,劝道:“杨庭长,你回去吧。等你病好了,我再来。”杨志南笑了笑说:“没事。”

 

今年3月,病魔悄悄地向杨志南逼近,腹胃部疼痛经常折磨着他。他爱人宋玉萍多次让他住院检查,他说:等我执行信访任务回来再说。一走就是半个多月。回来不久,他随身带着止痛片,瞒着领导,又外出执行信访任务去了。他晴天一身泥,雨天一身水,每天早出晚出,夜里整理资料。同事经常见他脸色苍白,走路困难,乘坐公交车,腿迈不上去,劝他休息。杨志南总是说:我行。这事让我来处理。在外整整66天,他体重由原先的180多斤下降至120斤。最后几天,同事们很少看到他吃饭,几乎粒米未进,他没有吱一声,直到61返回。

 

这时,杨志南感到身体非常虚弱,肝胃部位刀绞般地痛,他在妻子的陪同下去医院挂水了。医生劝他住院,他说:“我手上这么多事情,怎么能住院呢?”从医院距离他家300多米,他走一段歇一歇,一连要歇10多次。就是这样,最初几天,杨志南上午上班,中午挂水,下午硬撑着又来上班,接待上访百姓。后来,实在不行了,给庭长任乃法请假。任乃法庭长和吴风法官去医院看他,才知道他已住院挂水10多天了。吴风见他住院穿着制服感到纳闷,便问:杨庭长,你住院怎么还穿制服?

 

杨志南勉强笑了笑:“挂完水,不用换衣服就可以直接到法院上班。几个上访百姓的事情还没解决。还得跑。”

 

杨志南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重了。医生建议赴上海治疗。

 

杨志南身患重病的消息,牵动了中院领导和全体干警的心,中院院长马志相代表中院党组和全体干警专程赴上海探望,恳请医护人员想尽一切办法挽救他的生命,不少干警自发地前往探望。

 

杨志南躺在病床上,脸色铅灰,不能吃任何东西,一吃就吐,但他顽强地同病魔进行搏斗。他对前去探望的领导和同事说:“过2个月,等病好了,我就去上班。

 

荣康:

 

我由于身体原因,可能2个月内不会来上班,辛苦你了!

 

杨志南

 

这是杨志南在上海住院治疗期间给同事任荣康发的手机短信。

 

杨志南的妻子宋玉萍含泪说道:“他早就患病了,我多次劝他去医院看看。他总说工作忙,等忙完了这阵子再说。去年他78岁的母亲不慎摔断了腿,他因忙于工作也没有回远在千里之外的天津探望。还是我去处理的。

 

听说记者要采访,他笑了笑,说没什么谈的,只是仅了一个法官应尽的职责。他最后声音沙哑地说:“我们这个职业是面对老百姓的,解决老百姓的纠纷,要让他们双方胜败皆服。”

 

在杨志南办公室里,挂着两幅栩栩如生的国画:一幅画中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古代的包青天,一个是杨志南,画的右上角题着这样的词:天地之间有杆称,称杆子挑江山国泰民安;另一幅是天地人和。这是一位家住江苏盐城70多岁的上访户徐菁华画的,老人的事虽然还没有解决,但老人不怕路途远,亲自送画给杨志南。这两幅画,不仅代表了上访百姓的共同心声,而且折射出杨志南22年信访工作一心为民的崇高精神境界。

 

杨志南,你永远和百姓在一起,时刻关切百姓的安危冷暖,与百姓心心相系,正如鲁迅所说的:“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