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信念触碰大地
作者:吴华周 发布时间:2012-09-24 浏览次数:1222
总有人问我当初为什么选择了法学,我说不清楚。当时的我对大学专业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懵懂之中跟随着内心与直觉的唤引,进入了大学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法律知识的学习。我很庆幸,七年里,我没有对法学一丝的倦意,相反,越发热爱了。回头想来,当初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呼唤就是源于爱吧。就像那首歌唱的“这就是爱,说也说不清楚……”。或许现在,我可以响亮而坚定地说,我喜欢法律,我愿竭尽所能,毕生致力于这一事业。
此种心境,让我想起了霍姆斯大法官一次演讲上的话,他说:“如果我们打算把法律当做我们的情人来谈论的话,在座的诸位知道,只能用持久和孤寂的激情来追求她——只有当人们像对待神祗那样倾尽全部所能才能赢得她。”我相信,没有源自内心深处的热爱,是不会如此煽情却真挚地把法律比作情人的。
然而,象牙塔里不会有真正法律事业的开始,虽然这毫无贬低理论学习之意。终究法律不是研究“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跳舞”的学问,它的价值和生命在生活的酸甜苦辣之中。我相信,每一个法律的学习者都一个法官梦——希望自己端坐法庭之上,洞察世事纷争,捍卫人间正义。正是怀揣这样的梦想,我迫不及待地想走出象牙塔,走进生活的纷繁之中,和法律这位 “情人”一起行走,经历风尘。
2010年,我顺利毕业,幸运地进入了平江法院,开始了我的法律之路上的行走。当时的我写下的这样的句子给自己:
一个人要有一个梦,
不必惊天动地,但要对得起自己。
乔布斯说,You've got to find what you love,
跟随内心与直觉,找到你所爱的东西。
感谢上苍让我找到的法律,
感谢父母从不功利的干预。
今天,梦想照进现实,
法律之路上多了一个人行走。
如今一晃,半年时间过去了。当初刚进院时的新鲜和陌生已变成平静的按部就班。每天谨记圣人“先之,劳之,无倦” 的教导,勤勉而充实的工作。
半年立案庭的工作经历,虽然不长,但是感受却是颇深颇多。或许对于我这样一个从家门到校门再到院门的“三门”人员,立案庭是最好的司法现实的启蒙课堂了。因为起初的我对于法院的认识都是源于书本,是由概念构成的观念体系,而这些观念体系多是源自西方法学理论。比如,我以为立案庭的职能单是立案审判,不知道涉诉信访工作和诉讼服务中心工作也在立案庭职能范围之内,而这些工作却是真正映像这个时代中国现实司法图景和司法变迁的镜子。立案庭这面镜子开始教我以中国眼光看待中国现实,带我用本土思维思考本土问题。
学生时候的我以为基层法院没有信访工作,因为我以为案件的审理有其司法程序,对一审不满可以上诉,终审之后也可以启动再审程序,既然要确立司法作为社会正义的最后防线,那么司法机制之外为什么还要信访机制呢。当我看到大量的涉诉信访案件,不禁会疑惑,我们经常引以为豪的司法权威它在哪里呢?为什么那么多案件,经过一审二审甚至再审,法律上都没有问题,为什么当事人还可以无休止的信访,那么司法的时效制度和两审终审程序还有什么意义呢?这或许正是书生意气的疑问。然而存在总会有存在的道理,这里面或许真有不公,或许是人性的贪婪,又或许是体制的困境。现实教导我必须正视问题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应对它,书生式的抱怨无法解决问题。我想信访问题正是中国改革必须经历的阵痛,中国转型绕不开的问题,比如大量的拆迁信访案件的产生是和大规模的城市扩张运动分不开的。目前,社会上对司法有着过高的期待,但是司法并未树立相应的权威;并且司法只是社会机制中的一环,它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我渐渐明白法院的苦衷和司法人的无奈,然而司法人必须以更具勇气的担当精神,承担起时代和社会对司法的要求越来越高,努力把正义的天平指向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从源头上预防信访案件的发生。另外,我也明白了法院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其他单位支持形成多方协调的合力机制的意义所在。法治之梦任重而道远,规则之治的实现有赖于整个社会对法律的信仰,法律的信仰则源自人们内心深处对法律的敬畏和自觉,而这一切注定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传统的束缚和时代的难题不可能朝夕之间解决,需要我们付出更加坚定和不懈的努力。正如霍姆斯所说“只能用持久和孤寂的激情来追求她——只有当人们像对待神祗那样倾尽全部所能才能赢得她。”我们希望,信访机制是当前阶段中国救济机制上的一条小岔路,分解缓和着转型时代不可避免的矛盾,但愿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进,社会慢慢走向法治的康庄大道,最终确立起司法权威。
“诉讼服务中心”,当我第一次听说它时候,我有些疑惑。那时的我还在法学的抽象王国里游弋,头脑还不曾触碰大地。七年的法律知识的学习早已把我对一些东西的认识定型,我固执地以为法院应该恪守着被动,有一种威严,甚至要特意用距离营造出威严来隔离人间;法官应该是不苟言笑,板着脸孔裁决人间纷争的天神。
这一次,诉讼服务中心成了我的老师。2011年1月省高院开展的以“真情服务群众、共沐司法阳光”为主题的诉讼服务中心宣传月活动让我明白了诉讼服务中心建立的背景和意义,也带我感知群众的冷暖,基层的司法生态,纠正我以前的总总偏见,让我用更加群众的眼光更加基层的视角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我渐渐明白,在抽象的世界里,不接触现实,看不见人间疾苦,人总会变得冷漠。
进入立案庭工作,我看到了太多人心急如焚地进了法院却手忙脚乱,看到了不识字的人的艰难,看到老太太昏花的双眼,看到了老大爷的步履蹒跚……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法院是该高高在上,让人敬而远之?还是贴近基层,服务群众?也许我早该明白,因为我们的法院叫“人民法院”,我们庄严的院徽上是麦穗和齿轮托起的天平,司法为民正是人民共和国的理念。诉讼服务中心正是顺应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司法新需要新要求,践行“人民法院为人民”宗旨的最好窗口。当你看到“一站式”服务的便民,看到导诉员让诉讼更加流畅,看到便民服务台上摆满了人性的关怀,看到群众不再紧张的面容和真诚的感激,你会感到奉献的满足,服务的幸福。法律的职业化和大众化并不存在矛盾,而是可以和谐共存。我们常讲,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那就应该让权力低下头去,俯下身去,回归了它的本真。
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印象里是中国百姓惧讼的传统。到了法院,我惊讶于一些看到的数据——每年案件大幅增长的数据,看见法院日益不堪重负,看见法官兢兢业业依然心力疲惫。从“身份到契约”的时代嬗变背后是越来越开放和频繁的社会交往,当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纠纷。于是,“案多人少”的矛盾出现了,司法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开始凸显。我明白了,纠纷分流、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势在必行,诉调对接亟待推进,大调解格局需要建构,诉讼服务中心的成立实属必要,因为这是时代和社会对人民法院科学发展的要求。因为有了诉讼服务中心的纠纷分流,将法院司法职能前移,人民法院才变得更有效率,更有生机。
之前,我也总认为只有严格的诉讼程序才能保证纠纷的有效解决,而只有判决才能显示法律的威严。进入法院,我看到大量的案件因为繁杂的诉讼程序而久拖不决,许多当事人被耗得精力憔悴,而许多案件判决之后不仅没有案结事了反而矛盾更加激化。我开始渐渐明白,严格的诉讼程序不是唯一的选择,判决也并不一定是终结案件最好方式,寻找可替代的纠纷解决方式不正是世界的趋势吗?诉讼服务中心的成立有效拓展了纠纷化解的平台,将更多矛盾化解在诉前,像一个减压阀一样缓解了审判庭的工作压力。
诉讼服务中心就象一个大课堂,教我重新去认识现实中的司法世界。人们总说,诉讼服务中心是人民法院的一扇窗口,一扇露着微笑的便民窗口;我觉得诉讼服务中心更像是一座桥,一座权力俯下身去变成的桥,连通着人民群众与法院。
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你的事业就是你的梦想所在。我很庆幸,我是其中的一个。有哪个职业能让人如此深深地投入到生活的洪流之中,即作为见证者又作为亲历者,饱受其中酸甜苦辣的滋味呢?这便是法律的事业独特魅力和崇高之处。然而,未来之路刚刚开启,前面总会有重重挑战等着你,必须要用更加勤勉和虔诚的态度恪尽职守,用更加坚韧和勇敢的精神去迎接未可知的种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