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就争一流-阜宁法院加强基础建设工作纪实
作者:王成玉 马开鹏 施兆军 发布时间:2010-08-11 浏览次数:1700
2007年,阜宁法院5个新建人民法庭同日剪彩投入使用。
时隔3年,一座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高达16层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审判办公大楼又在阜宁新城区拔地而起。
人们赞叹,如此“奇迹”是怎样创造的?!“紧紧依靠党委、政府鼎力支持、通过本届党组精心谋划,带领全院干警艰苦奋斗换来的”。 这是该院院长于伟东给出的答案。
新审判楼被列“一号工程”
阜宁法院的干警记忆犹新,欢庆2008春节的硝烟尚未散尽,阜宁县委、县政府断然作出决定:新建阜宁法院审判大楼列为2008年全县 “一号工程”。
该院现在的审判办公楼建于1999年,建筑面积4000多平米,随着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日益增多,该院的审判用房紧张的矛盾日益凸显,19个庭、处、室大多是多人一个办公室,尤其是审判法庭常常是几个部门“抢”着使用,新建审判大楼迫在眉睫。
时刻关心法院建设的县委书记王锦胜及其他主要领导来法院调研了!当他们得知阜宁法院近年来每年平均受理各类案件7600余件,办结7500余件,涉案标的达3.06亿元,审判一线法官人均结案160件。4个基层法庭考核排名进入全市前10位,硕集法庭名列第一,全院63名干警次被省、市、和上级法院表彰时,抑压不住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王书记说:“法院主动服从服务大局,为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法院面临建设新大楼重任,县委、县政府全力支持!”,
选最好的位置给法院建审判大楼。县委、县政府根据城市建设规划,将法院院址安排在该县最为繁华的香港路与南京路交汇处,占地75亩,创造了盐城两级法院基建之最。
财政上优先给予帮扶。县委、县政府依据相关法律、政策减免了法院的用地费用,并从紧张的财政中一次性给法院拨款200多万元。
积极帮助处理拆迁安置。该院办公楼新址有22户居民,55套住房需拆迁安置,经有关部门测算,约需900多万元,仅靠法院自身根本无力解决。为此,县长专门召开县长办公会,破例划拨30亩土地进行拍卖,用于拆迁安置和办公大楼建设。
随后,县委、县政府还以红头文件、办公会纪要、会办纪要的形式,为该院加强基础建设助力。为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等困难,该县主要领导3次作出批示,帮助法院解决后顾之忧。
2009年10月28日,对于该院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的日子,在县委、县政府鼎力支持下,阜宁法院新审判办公大楼破土动工,掀开了基层基建新的一页。
同建新家园无人言困难
“建设审判大楼是一项宏大工程,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迎难而上,要把大楼建成全县人民满意的标志工程、放心工程。”党组会上,于伟东一番话掷地有声。
该院基建办主任赵大勇告诉我们,工程刚刚开工时,本院仅有300多万资金,而根据预算工程总造价需要6000余万元,如此大的资金缺口,怎么办?办法总比困难多。于是,党组一班人先后6次赶赴南京,向省政法委、省高院、省发改委等部门专题汇报,争取建设资金 400多万元。2009年,于伟东4次带领基建办人员到省高院及省发改委汇报法院基建工作状况,邀请省高院领导两次到阜宁实地视察,指导审判大楼的建设工作。迎难而上的阜宁法院人打动了省高院、省发改委的领导,省发改委先后拔付用于大楼建设国债资金100余万元。
四处寻求“外援”,但资金缺口依然很大。2009年11月 18日,该院党组向全院干警发出集资的倡议,出乎意料,全院全员响应。干警们说:新大楼是建给我们用的,筹措资金义不容辞。短短一周,全院 80多名干警集资200余万元。面对无私的干警,该院党组郑重承诺:筹措的每一分钱不会浪费,更不会随意糟蹋!
开源更需节流,该院给基建办定下了铁规矩,凡涉基建的经费必须由经办人、基建办负责人、院长三级审核把关;各项工程付款,必须由基建办三个成员、行政科长、院长三方签字;所有招标项目集体研究。
对装潢费用严格把关,将钱花在刀刃上。新大楼装潢是一笔大的经费支出,该院选中了上海中建建筑设计研究院。该院是负责世博会部分场馆设计的特级资质企业,在洽谈设计费用时,要价每平方米60元。负责洽谈的几位同志认为偏高,随后收集了大量的市场信息,与其一笔一笔地算,一项一项地抠,最终将设计费降到了36元每平米,仅这一项就节省费用40多万元。
铸造大平台众人作奉献
新大楼是法院形象的象征,高标准建成一流审判大楼乃是该院干警盼望已久的夙愿。为使理想变为现实,上至院长、下至普通干警他们为之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心血。
新建的审判大楼要全面实现司法条件规范化、基本保障标准化、装备建设现代化、审判办公信息化。院长带着设计人员先后辗转南京、上海等法院,现场取经,尔后结合自身实际,反复斟酌、权衡利弊,最终确定最佳方案。如对新审判办公综合楼的功能合理分布,尤其是审判区、办公区分离,法官通道、当事人通道、犯罪嫌疑人通道分离,庭审记录设备、音响设备、监控设备、安检设备、网络设备的配备等,都是通过召开多次“诸葛亮”会议研究确定的。
新审判大楼的信息化建设技术含量极高,为保证从立案到结案全部网上操作、网上传输,人民法庭全部实现远程立案,跨区域案件能够异地网络开庭,该院在设计和规划上取众家法院之长,本着科学、实用,高效的原则,一次性地达到了最高院关于加强审判办公楼建设的相关标准,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诉讼需求。
“负责基建的同志他们每天都是黑加白,从未有个休息日,他们个个是无名英雄。”该院副院长糜世明深有感触地说。
新大楼在筹建之初,该院即从政治处、办公室、行政科等相关部门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基建办公室,他们吃驻工地,实行全时制管理,尤其对进场的各种材料严格验收把关,不合格的用材一律免入施工场地,并记录存入基建档案。除此以外,还主动督促聘请的5名技术顾问,不间断地在施工现场巡查,发现质量漏洞或隐患,随时解决,牢牢卡住了基建质量关。
当家最知柴米贵。院长于伟东对建设新大楼的付出,干警们有目共睹。他除正常工作外,大部精力都放在基建上,平时一天少跑几趟,多则不下十几趟,经常晚上11点钟左右,还到工地转一转,看进度、查安全。他常说一日不看心里觉得不踏实。
凭着对审判事业的钟爱,对法院未来的高度负责,该院新大楼在透明中增高,艰苦创业的精神在放大,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铸造司法为民新平台,他们一定能够争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