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潜;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古人对“镜”的深切领悟和正确诠释。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法官,是公平正义的化身,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执法者形象。可以说,法官的良好形象是整个单位和部门工作的“助推器”,对审判事业的成功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此,笔者认为,法官在审判中要用好望远镜、显微镜、放大镜、反光镜和多棱镜等五面镜,切实树立起亲民爱民的新形象。

 

一是常用“望远镜”扩视野。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人民法官处在一个千姿百态,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新事物和新问题层出不穷,新法令和新法规不断展现,就要求法官要有长远眼光、战略思维,走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要常用“望远镜”来登高望远,开阔自己的视野,深刻反思思想精神状态,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积极探索审判执行工作的新思路、新方式、新技能,把握时代的脉搏,选准自己努力的方向,以灵活的思维捕捉信息,分析其所然,培养“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锐性和预见性,做到“先知先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从而在思想认识上抢先一步、想深一层。切实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用新的举措推动工作的进展,在创新中提高、在突破中前进,扎实有效地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开展,以实际行动树立新时期法官的良好形象。

 

二是多用“显微镜”查细节。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同样,做好审判工作更要细致、细致、再细致,细节决定成败。不论是立案、审理、执行的大事、后勤装备的实事,还是接打电话、校对文稿的琐事,都事关领导和单位工作的正常开展以及法院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我们之所以在某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上会出现漏洞和不足,就是因为把一些细节问题没有及时处理好。因此,在利益诉求多元、价值观念多样的今天,我们就必须多用显微镜,让自己来个清楚彻底的“体检”,“体检”过程中既要看清,又要看细。特别是在自我感觉良好时“飘飘然”状态下,或是在取得成绩、获得成就心情得意之时,更要将自己暴露在“显微镜”下来查找自己工作上的不足。为此,我们在审判工作上,就要克服见怪不怪和差不多就行的思想,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注重细节末梢,重视犄角旮旯,让每一个疏漏都在“显微镜”下无从遁形。从而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真正做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人民法官”。

 

三是重用“反光镜”找差距。哲人说,聪明者用别人的教训警示自己,愚笨者用自己的教训警醒别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一些法官往往习惯于用“手电筒”照别人,而忽视使用“反光镜”来找差距,结果导致个别法官因长期看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此,广大法官要重用“反光镜”,经常“回头看”,寻找和别人的差距,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特别是要学“水”的姿态和雅量,主动放低自己的位置,时刻将“自重、自醒、自警、自励”的要求牢记心中,以客观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比较才有动力,有差距才有发展。法官要多向先进典型看齐,多拿自己跟先进典型作比较,因为选择高的比照标准才有高的起点。通过对比,看看自己有哪些“技不如人”的地方,不断找出自己存在的差距,并把差距化作学习的动力。比着学,比着干,使自己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做有比照,在比、学、赶、超的氛围中容易上进,这样,才能做一名真正的、合格的法官。

 

四是善用“放大镜”论危害。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法官如果不能做到见微知著,不善于发现问题,或者发现问题却不对问题及时处理,熟视无睹,任其发展,那么,就可能会酿成大疾,小问题演化成大问题,最终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为此,作为一名法官,只有时刻从政治的高度、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把自身存在的问题摆到“放大镜”底下来观察,放到法律法规和党章的规定中来对照,要把查找到的问题摆到“放大镜”下来观察,充分认识自身存在问题给党的事业和形象所带来的危害,从而及时主动加以改正。善用放大镜将问题放大化、将矛盾暴露化,不是哗众取宠,不是表面文章,而恰恰是法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具体体现。

 

五是勤用“多棱镜”找根源。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优秀的法官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会出错、出格,甚至于出事。然而,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剖麻雀”、深挖根源,从而改正错误、弥补不足。为此,作为法官,应该经常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党性的原则和法官的标准来对照检查自身问题,要勤用“多棱镜”,从多种角度、多个方位查找深层次原因,深刻剖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准问题的症结。惟其如此,才能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从而避免少犯错误,不走弯路,才能以如履薄冰、如坐针毡的危机感,及时主动地加以纠正,并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从而确保我们的审判事业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