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绕荻塘双月悬,波平柳岸塔影斜”。千年古镇震泽位于江浙交界的太湖之滨,运河之畔,素有“吴头越尾”之称。矗立在古镇东首的慈云塔相传建造于三国赤乌年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慈云古塔下,有一个群众满意、领导放心的好法庭——震泽法庭,他以默默无闻的工作为辖区的和谐稳定和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司法保障和优质的法律服务,先后荣获“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廉洁司法先进集体”等荣誉,在最近召开的全省法庭工作会议上,再次被评为优秀人民法庭。

 

一本台帐,提升了队伍活力

 

近年来,震泽法庭受理的案件每年都在千件以上,案多人少的矛盾非常突出。相比而言,队伍也不够整齐,庭上的三位老同志都已接近退休年龄,新同志刚从院校毕业,如何调动队伍的积极性,是摆在庭长吴建中面前的最大挑战。

 

吴庭长的做法是实行分类管理,发挥团队优势。也就是说,充分尊重老同志,发挥他们工作经验丰富、协调能力突出、工作严谨细致的特长。有了老同志的有力支持和全面参与,法庭队伍就好像有了“定海神针”。同时大胆使用新同志,充分发挥年轻人工作精力旺盛、积极要求上进、理论知识丰富的特长,鼓励他们勇挑重担、积极向上。吴庭长还将老同志与新法官结成帮带对子,互帮互学,为此法庭上还曾发生过年轻法官为多获得当面向老法官学习的机会而争坐同一间办公室的事情。

 

而最值得一提的是,吴庭长在工作中专门设立了一本司法作风台帐,以此来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台帐将庭上每位干警每一个优秀点都记录下来,在庭务会上予以表扬鼓励,某某同志周末自觉加班撰写法律文书,某某同志外出办案途中助人为乐,这样的好事虽然细小,都一一记录在案,适时的表扬让全庭干警感受到了集体的荣耀和团队的活力。

 

一支网络,夯实了维稳基础

 

震泽处于江浙交界之地,外来人口众多,环境比较复杂,属于矛盾多发地区。震泽法庭把工作重心放在矛盾纠纷的预防和化解上,追求良好的调解氛围和案结事了的工作目标。近年来,逐步建立完善了一支调解工作网络,通过基层调解员、人民调解工作室和法官的诉前调解,将绝大部分纠纷化解在了诉前。

 

设立在法庭内的人民调解室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依托法庭的司法职能,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人缘、地缘和效率优势,将基层调解、人民调解和法官调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震泽法庭的辖区内,各个村、社区和大型的企业内都有人民调解员,能够把好最初的纠纷处理关。人民调解工作室则发挥快捷、自主、手续简便等优势,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构建联动机制,在法官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形成化解纠纷的社会化网络,避免矛盾的激化与反复,不仅调结了大批纠纷,而且调解的效果也相当理想。今年上半年,经调解室调解的案件自动履行率达85%,既维护了法律的权威,也保障了当事人的权利,赢得了双方当事人的尊重。

 

一项调研,增强了管理水平

 

法庭是个小天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因此,以日常庭务管理为基础,实行规范治庭显得尤为必要。

 

在日常管理中,震泽法庭除了严格落实人民法庭工作岗位责任制、工作规程、纪律检查、车辆管理制度,严格落实省高院关于法庭规范化建设的各项要求等之外,还重点加强了法庭财务、安全管理。

 

财务管理尤其是诉讼费用收费退费直接关系到当事人对法庭整体工作的评价,收退费不规范很可能让法庭工作的社会评价归于负数。因此,法庭严格遵守有关诉讼费用收费、退费的规定,坚决做到计算准确,收取规范,件件有审批,案案有收据。

 

法庭在调研时发现,影响法庭司法安全的案件主要集中在离婚案件,而离婚案件矛盾易激化的又集中表现在涉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或无民事行为能力当事人的离婚案件、涉及身体残疾当事人的离婚案件以及涉及婚外情的离婚案件等几种类型中,这些案件如果处理不当,既可能给承办法官的人身安全带来风险,也可能给当事人及其亲属带来安全风险。为此,法庭提前防备,变被动为主动,改消极应付为积极预防,逐案对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制定好处理预案,在工作中注意工作方法和沟通技巧,没有发生过一起因案件处理不当而引发的安全事件。难怪上级法院的检查组在明查暗访认为,震泽法庭的设施虽然不属一流,但管理却是一流的,这样的法庭让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