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梅雨与阳光交织的季节里,杨庭长办公室的灯不再亮起,这位铮铮的硬汉累倒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住进了医院。

 

熟悉他的同事,心情纠结着;常来拜访他的当事人,心情纠结着。

 

他就是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杨志南,在立案信访岗位上一干就是22年,百姓亲切地叫他杨法官。

 

22年,多少次花开花谢,多少回月圆月缺,杨庭长办公室的那盏灯经常在夜里亮很久,伏案工作的他常常会忘记时间,忘记回家,那盏明亮的灯曾给多少当事人带去希望、带去光明、带去温暖。

 

其实,在百姓心中,杨庭长就是一盏明亮的灯,他总是帮着他们拨开迷雾,让他们看见光明。八十年代末,有一批因历史上遗留问题来法院上访的老同志,他们的问题年代久远,有的可追朔到解放前,案情错综复杂,很多案情甚至档案资料都不知从何查起。为了解决这一批人的问题,杨庭长几乎查遍了南通市所有可查的档案,一点一滴的积累历史资料,以他的耐力和细心使一批案件得以复查,一批人得以平反昭雪,有的还在他的帮助下拿到了补偿,方诚就是他们中的一个。那一年,已在上访路上奔波好几年被称为上访老户的方诚,第一次见到了杨庭长,接待过程中,杨庭长那和蔼可亲的态度,专注的倾听表情,细致入微的法理分析,令方诚从心底折服,给他早已灰暗的心灵送去了一缕阳光,他认定只有杨庭长才能帮他解决问题,从此,他和杨庭长结下了不解之缘。方诚从五十年代起至八十年代,先后被错误定罪判刑四次,还被多次送劳动教养,其又在服刑期间受伤致残,后虽均被宣告无罪,但由于事情发生在《国家赔偿法》实施之前,一些具体困难按照现行的法律和政策确实难以解决,杨庭长仔细研究、分析方诚信访案件的起因、信访要求,在法理与情理之间寻求解决的途径,多次主动与区委、区政府、区法院的领导会商,统一思路和解决方案。经过无数次的奔波协商,杨庭长终于解决了方诚的信访难题。拿到补偿款的方诚激动地说是杨法官让我懂得了人间真情,是他让我从上访的心灵苦难中解脱,让我过上了平常人的幸福生活!

 

22年来,杨庭长用心灯照亮了许多百姓前行的路,给了他们真切的关爱和温暖。那一年的春天,通州市一对60多岁的残疾夫妇瘫坐在中院大门口,拦阻车辆、大声哭闹,杨庭长闻讯赶去,主动靠前,微笑着搀扶起老夫妻俩,在他们耳边说着悄悄话,老夫妻俩居然听话地和他去了接待室。接待室里一怀热气腾腾的茶,一声亲切的问候,融化了老人的戒心,他们仿佛见到了亲人,一口气把心中的话全吐了出来。在近两个多小时的唠唠叨叨中,杨庭长终于搞清了他们是因不服一审判决而要求上诉,杨庭长耐向老人们解释法律规定的程序,并承诺将该上诉案件尽快立案。老人心中的疙瘩解开了,脸上露出了笑容。那时节5个小时已经过去,夕阳西下,天色已晚,杨庭长二话没说,自己掏腰包安排老夫妻俩晚餐、住宿,并给了他们第二天回家的路费。面对陌生而又热心的杨庭长,这对老人拉着他的手说道:“遇到你这样的法官,上诉不上诉心中都没有气了,我们相信你。”事后杨庭长督促该上诉案件尽快立案,并与业务庭联系伤残鉴定。经过多方工作,该案最终得以妥善解决。这对老夫妻专程来到立案庭,不停地磕头作揖,说今生遇到杨法官这样的包青天,是他们前世修来的福气。

 

22年来,他早已记不清处理了多少件疑难复杂的涉讼信访,也记不清为多少家庭解决了实际困难,可是百姓却记得他,他们用最扑实的方式表达着他们对杨庭长的爱。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颤抖抖的背来了一袋新大米,一对贫困而又落魄的夫妻从打了补丁的衣服口袋中掏出一元、五元、十元凑成的零钞,一名拄着双拐的中年人远远看到他就要跪拜……这些是百姓对他这位全国优秀法官的最大赞誉。

 

22年,多少次为百姓奔波呼吁,多少次为百姓灯下冥思苦索,多少次为百姓忍辱负重……只为让和风吹拂正气,让春雨滋润民心,他就象一盏明亮的正义之灯,哪怕只照亮一片脚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