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国际禁毒日到来前夕,崇安法院召开毒品犯罪案件集中宣判大会,近百名无锡市民旁听了宣判。面对法律的严厉制裁,不少被告人当场流下忏悔的泪水。

 

被告人叫蒋林(化名),今年43岁,是毒品犯罪案件中为数不多的无锡被告人中的一个。他曾有一份不高却稳定的收入,一个不大却温馨的家庭,还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儿子。他记得自己曾被评为车间里的先进个人,自己是同事中最早买摩托车的人,甚至还记得儿子坐在摩托车上兜风时快乐的笑声。但现在他沦为一个瘾君子、一个毒贩子、一个儿子再也不愿向人提起的父亲。冰冷的手铐套在他骨瘦如柴的手上,当听到法官宣布他被判处八年有期徒刑时,悔恨的泪水刹时流出了眼眶。

 

蒋林的堕落是从一支装有海洛因的香烟开始。开始他和大多数吸毒者一样只是出于好奇想尝尝新鲜,接着他也和大多数人一样不能自拔。在他染上毒瘾的第二年,妻子失望地带着儿子离开了。在他因吸毒被劳动教养时,单位将他开除了。没有工作意味着没有毒资,被毒瘾折磨得涕流满面的蒋林一狠心干起了贩毒的勾当。蒋林说,我知道这辈子我完了。

 

毒品犯罪被告人绝大多数是无业、流动性大、文化程度低的外地人,近些年来被告人中渐渐多了无锡人的身影。这些无锡人大多曾经有工作、有家庭,也有稳定的生活,部分人走上毒品犯罪这条路是从吸毒开始的。人一旦染上毒瘾心思根本不在工作和家庭上,每天想得最多的就是买毒过瘾。普通的收入根本没法承受巨大的毒品开销,吸毒者一旦没有毒资就会不顾一切铤而走险,走向贩毒、盗窃、抢劫的犯罪道路。还有一部分人不是单纯为了以贩养吸,而是受毒品犯罪巨额暴利的引诱雇佣、指使或利用他人贩卖毒品。

 

无锡崇安区法院副院长符锡梅指出,近年来毒品犯罪主体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本次宣判的被告人中有一半以上是80后,年初崇安法院还审结了一起未成年人贩毒并教唆他人贩毒的案件。此外女性涉毒人员的比重和在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均在逐年攀升。未成年人和女性一直被视为弱势群体加以倾斜保护,人们很少将二者与社会危害性如此大、处罚又如此严厉的毒品犯罪联系在一起,而他们正是利用这种社会心理作为犯罪的掩护。女性和未成年人正从传统意义上的毒品犯罪受害者,渐渐演变成毒品犯罪的实施者。

 

张秋霞和她的丈夫曾是菜市场上的鱼贩,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弄得一身腥臭也赚不了两个钱,根本没能力在无锡扎根安家。2009年的春节,丈夫豪气地塞给了她5000元过节。张秋霞不由起了疑心,丈夫没有其他工作,家里的收入全靠鱼档卖鱼,他怎么会有额外的5000元给自己。在张秋霞的再三追问下,丈夫吞吞吐吐地说,自己帮老乡带了点,这是辛苦费。更让张秋霞震惊的是这个竟然是白粉。张秋霞流着泪求丈夫不要再做这个犯法又缺德的勾当了,丈夫点头答应了,可接下来的几个月,丈夫仍不时地塞给她一、两千元。张秋霞知道这是带的钱,丈夫也再三保证自己会很小心,也绝对不会吸,渐渐地张秋霞默认了丈夫的行为。到后来在丈夫不方便的时候,张秋霞甚至主动请缨帮丈夫带“货”。张秋霞想自己是女人,警察不会注意自己的,如果把“货”藏在胸罩里,就会搜不到。没想到很快她和丈夫失手,双双落入法网。法庭上张秋霞说,我不想坐牢,我还有两个孩子,我们夫妻都坐牢了,孩子怎么办。

 

符院长提到,冰、麻古、摇头丸、氯胺酮(俗称K)等新型毒品犯罪近年来明显增多,这与一些年轻人对新型软性毒品的认识误区有关系。许多年轻人错误地认为,软性毒品和海洛因不同,吃一两次是不会上瘾的,危害也不像海洛因那样严重。软性毒品甚至成为一种时髦。其实毒品就是毒品,根本没有软硬之分。软性毒品是相对硬性毒品而言成瘾过程慢,对身体的危害也要通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但后果是同样的严重。软性毒品同样会严重损害人体的大脑和神经中枢,海洛因停药后如中毒不深可逐渐恢复,但软性毒品对人体的损害是不恢复的。

 

我们都知道毒品有害,但毒品的真实危害远远高于我们的认识和想象。对于健康的人们,我们还是那句忠告—珍惜生命,远离毒品。而对那些铤而走险、从事毒品犯罪的人们,我们提醒贩卖10以上的海洛因可能获利千元,然而一旦落入法网就可能被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我们不禁要问,七年的自由难道就只值千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