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清风台榭开怀,傍流水亭轩赏心。又到一年出游时节,大批中外游客慕名来到江南,品山水底蕴,悟人文情怀。在山水名城无锡,有着包括司马光、范仲淹、李鸿章等名人在内的118座祠堂的惠山古镇,因其罕见的祠堂文化于去年6月成功入选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成为无锡文化建设最亮的一张名片,已然成为游客新宠。

 

祠堂文化魅力尽绽的背后,是法院以能动司法服务为抓手,积极助推地方政府加快历史文化街区修复。近年来,北塘法院创新审判新方法,探索调解新思路,推进辖区内惠山古镇的保护、修复和整治,维护“原住民”的合法权益,以司法助力这条历史文化名街绽放光彩。

 

施展调解魅力:

 

文化宝地实现“腾笼换鸟”

 

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核已成为各大城市的发展共识。无锡亦不例外。“文化是一座城市最大的魅力!”在惠山古镇修复工程规划之初,北塘区委书记叶勤良就在全区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祠堂群是无锡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更是无锡将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亮点所在,司法部门要在确保百姓合法权益的同时,倾力协助修复工程的顺利推进。

 

北塘法院为此专门组织召开各庭室负责人会议,院长袁挺在会议上指出,古镇修复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工程,可能诱发各类矛盾纠纷,要求各部门慎重、高效、稳妥处理相关案件。其中,诉讼服务中心处于各类纷争的前沿,更要做好免费法律咨询服务,引导群众合理诉求。

 

“古镇修复过程中,最先涌现的就是‘腾笼换鸟’引发的纠纷。”采访中,诉讼服务中心法官给记者讲述了一起租赁合同纠纷。一男子在惠山古镇租房开了家饭店常年营业,所处位置正好是在历史街区修复规划的重点区域内。惠山古镇保护建设工作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说,如果保留饭店,除了外观与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迥异外,饭店的供电供水排水排污问题也会给整体修复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还将大幅增加附近区域的施工成本,所以希望饭店主动搬离。

 

该男子向法官表明态度:搬,可以。但当初租房时签了长期合同,饭店装修费用高达数百万,所以希望房东能补偿到位。由于房屋产权归一家国企所有,补偿问题得由西安总部说了算。可双方沟通不畅,迟迟不能就装修赔偿问题达成一致。

 

这起房屋租赁纠纷如果迟迟不能解决,饭店就不会搬走,势必将延误惠山古镇的修复保护工作!法官当即向院长袁挺汇报了案情,并迅速梳理出办案思路:尽力调解,由法院代表承租方出面与远在西安的房东协商补偿问题。

 

由于距离远不方便见面,法官只好三天两头打电话做对方工作,然后再与饭店负责人商量补偿金额。当心急火燎的法官准备亲自去西安上门做调解时,对方打来电话称,被法官工作热情所打动,愿意在数额上让步。最终房东补偿房西各类损失300余万解决纠纷,饭店迅速搬离。

 

类似的案例不止一个。惠山古镇内一家浴室也是因为房屋租赁纠纷准备到北塘法院起诉,诉讼服务中心法官们积极评估,并多次组织双方进行诉前调解,目前双方已就赔偿数额基本达成一致,为接下来的“腾笼换鸟”铺平了道路。

 

坚持公开听证:

 

保护“原住民”合法权益

 

惠山古镇浓缩了大量无锡地方文化遗产,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惠山泥人,以及精微苏绣、江南竹刻等民间艺术、传统工艺,乃至惠山原住民几百年传承下来的口述历史等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原住民,在惠山古镇修复过程中被反复提及。

 

尽管在规划时尽量保留了原住民,但仍有原住民不得不面临拆迁。而去年国务院颁布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和补偿条例》正式实施后,敏感的问题就被摆在了法院面前。

 

去年11月底,无锡市建设局向北塘法院递交了一份强制搬迁申请执行材料,申请对惠山古镇内一户居民进行强制搬迁。鉴于案件的特殊性,法院当即感受到重重压力。

 

“征地拆迁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法院受理此案时,正值北塘法院院长袁挺走进无锡新传媒网站参加访谈节目,当网友提出司法强制搬迁问题时,他当场答复:法院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所有的强制搬迁案件均要举行听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用“看得见的公正”维护司法权威。

 

袁挺说,法院在依法服务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坚决防止违法违规强征强拆强建等行为,坚决维护“原住民”合法权益。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时将严格按照司法审判标准,严把司法强拆关。

 

去年126日,北塘法院召集该案双方当事人进行公开听证,对行政机关申请强制执行的相关材料进行审查。听证会前后,法院将调解工作贯穿始终,促使当事人理性思考补偿问题。

 

在法院的情理法多角度的劝导下,最终当事人主动搬离屋内财物,一起引发各方关注的案件顺利执结。在办案过程中,法院积极延伸审判职能,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发出司法建议,建议其今后谨慎、稳妥处理类似纠纷。

 

 

 

防微杜渐:

 

柔性司法打造“和谐古镇”

 

惠山古镇是无锡文化产业的头号工程,同时也是法院服务大局的一片热土,是法院展示司法为民形象的一个舞台。“在司法助推建设和谐古镇的过程中,法院必须转换思路,将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古镇生活之中,在服务古镇发展的同时树立起司法为民的法院形象。”北塘法院院长袁挺说。

 

一是用“柔性司法”来破解司法强搬。司法强搬是古镇修复性保护工程中绕不开的话题,一旦处理不好很容易激化矛盾。在古镇修复方案出炉伊始,北塘法院就专门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了司法强制搬迁工作专报制度,一旦接案就积极施展“柔性司法”的调解魅力,将调解工作贯穿整个办案全过程。

 

对内,法院定期召开各庭室之间的对接协调会,提高办案人员的思想认识,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对外,法院积极召集由惠山街道、房屋拆迁公司、区拆迁管理办公室、无锡市住房置换中心、当事人等参加的搬迁安置工作协调会,听取各方意见,促成各方达成共识,让当事人主动搬离。

 

二是用主动普法来维护消费安全。惠山古镇正逐渐成长为北塘未来重要的经济增长热点,尤其是传统节假日,更是有大量游客带来巨大商机。惠山横街上的惠泉酒坊、传统美食街、老字号等商家颇受游客青睐,一批咖啡店、奶茶店、养生馆等也将粉墨登场。

 

“作为旅游景点的惠山古镇,必须要为游客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北塘法院将“送法进古镇”作为开展“三解三促”活动的常规载体,多次在惠山古镇开展普法活动。今年“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北塘法院就专门策划了“倡导诚信守规经营、保障群众放心消费”的法律咨询活动,号召商家们共同诚信经营,共同打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消费环境。

 

三是用温情法庭来化解家事矛盾。伴随着惠山古镇修复性工程的推进,北塘法院受理的原住民的“次生代”问题也开始涌现。曾有原住民家庭内部因为对补偿所得经济利益的分割产生不同意见,甚至引发养老赡养纠纷,最终闹上法庭。

 

办理这些民事案件时,法院尽量做到调解优先,通过激发当事人心底的“温情人伦”来化解矛盾,尽量做到案结事了。同时,北塘法院还结合该院特有的老年人权益保护庭,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法官主动走进古镇,宣传孝文化孝风尚,倡导建设和谐家庭,将“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十项提示”宣传卡送上家门,并就原住民反映的纠纷进行现场调解。

 

“如何因地制宜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并且在保护性修复工程中减少司法纠纷,历来是个难题。”北塘法院院长袁挺坦言,修复工程带来了一系列民商事纠纷和行政纠纷,法院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归纳起来,北塘法院以“一联调一宣传”为抓手,取得良好成效。

 

“一联调”就是加强调解联动化解纠纷。在院领导班子的指导下,立案庭、审判庭、执行局等部门分工不分家,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着力运用调解手段化解纠纷,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一宣传”就是继续加大法律宣传,针对不断涌现的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新现象、新问题,以及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深巷斜辉静,闲门高柳疏。目前,惠山古镇核心区的修复已经到位,当游人漫步在0.3平方公里祠堂集中区时,不由得为镌刻着人杰地灵的历史痕迹深深陶醉。而在此背后,来自法院的司法推手,使得历史的文化遗产与现代的城市文明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