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尊重知识产权,就没有服务外包。”这是江苏省知识产权局局长朱宇在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安全研讨会上曾经说过的话。服务外包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已成为国外客户选择合作对象的决定因素,特别是欧美地区的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基于对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法律意识及管理水平的不信任,不愿意将具有高附加值的外包服务订单委托中国企业。随着我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不断推进,为避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走弯路、走错路,避免企业遭遇法律困惑和难题,市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与花桥法庭近日对我市安博昆山服务外包产业园、凯捷集团等十多家服务外包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针对服务外包企业目前存在的知识产权保护特点、需求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予以收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本文,以期对我市服务外包产业就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进行指导,促进我市服务外包产业良性发展。

一、我市服务外包产业中知识产权的特点

我市服务外包企业涉及发包方和承包方,双方既有都属于国内企业,也有国外企业和国内企业,服务领域更是涉及目前高新技术领域,就其涉及的知识产权的特点总结如下:

(一)复杂性

(二)调研发现,我市服务外包中很大一部分是国际服务外包,由于知识产权本身存在的地域性和时间性的差异,服务外包中双方法律各自不同,导致在法律认识上的不同。因此,在考虑服务外包中的知识产权时,就不仅需要研究服务外包企业所在国法律,更要企业发包方所在国的法律。服务外包中的知识产权的复杂性是其第一特性。

(三)层次性

我市服务外包企业按照简繁程度,从低端到高端可分为多个层次,例如简单的后勤办公,包括数据输入和转化、文件管理等,复杂的软件研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设计等。每个层次的知识产权问题各有特点,而且随着层次的不断升级,其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三)高风险性

与传统行业相比,服务外包中更强调与他人合作的问题,合作就代表要相互了解和信任,而现代社会的相互信任更多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对需要涉及的核心技术以及其他信息都需要通过法律进行一个约定,双方的任何一个法律疏忽都有可能成为将来侵权的种子,因此,对服务外包中任何一方,都存在较大的风险,既包括对方侵害本身利益的损失,也包括侵害对方的侵权风险。

二、对我市服务外包企业知识产权问题总结归纳

通过对我市十多家服务外包企业的走访调研,通过分析和归纳,对服务外包中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可简单归纳为几下三个方面:

(一)企业在服务外包中对知识产权的权属约定不明知识产权的权属既包括新成果的权属,也包括被覆盖了的旧有技术的使用权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需要双方在合作时予以明确:

第一,服务外包中发包方与承包方应对发包方授权承包方使用的知识产权使用权限作出约定;

第二,应对服务外包产生的新的知识产权以及经过改进的知识产权权属问题作出约定;

第三,应对承包方在向发包方交付的成果中所含承包方的知识产权使用权权限问题作出约定。

这三个方面,都需要双方根据当前和未来的利益需要进行谈判,在此基础上达成正式协议,以便将来发生纠纷时有据可查。

(二)对核心技术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核心技术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保证,是企业创新的源泉。服务外包中发包方与承包方的博弈绝大部分都是集中于核心技术上,我市服务外包企业在服务外包发展过程中,缺乏对核心技术不断了解掌握的制度基础,同时在对外发包的过程中,也缺乏对核心技术的严格掌控。从台湾地区前面几年服务外包的发展来看,很多企业在服务外包中逐渐掌握了核心技术,最终创立自我品牌,甚至在有些方面都超过了原先的发包方。但也存在承包方在向发包方交付成果时将自己本身存有的核心技术问题不慎泄漏给发包方,从而导致发包方受益的案例。因此,无论是发包方还是承包方,在服务外包中,都应对自己的核心技术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通过法律的手段予以提前保护,避免外泄。

(三)对服务外包中可能涉及的商业秘密保护措施不够完善

部分企业的保密措施有的是通过制定内部保密规则,有的是通过签订保密协议,还有的是通过订立竞业限制等措施来实现。虽然各种措施都有涉及,但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企业所采取的保密措施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保密措施不到位,未能建立一套完整的商业秘密战略管理体系,有效发挥保密功能。尤其是针对掌握商业秘密的职员跳槽现象显得管理乏力。

另外对于商业秘密的保护,发包方与承包方彼此之间既有合同约定,更注重对方对商业秘密保护的能力。因为商业秘密一旦被第三方公开,其损失无法估计,也无法挽回。因此,审查潜在外包合伙人的综合安全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计划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市服务外包企业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时更应加强商业秘密保护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更多地吸引国际发包方将大型外包业务发包给我市服务外包企业,也能够提升我市服务外包水平。

三、我市服务外包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的应对策略

为保证我市服务外包产业的良性发展,市法院通过调研,就服务外包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提出以下策略:

(一)不断完善我市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环境

要进一步扩大知识产权保护宣传范围,加大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执法力度,有针对性地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培训,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举报投诉的有效途径,针对我市服务外包企业特征,建立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中心,例如软件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建立与政府、厂商、用户之间的互动联系,为企业自主创新产品的开发、登记等提供全过程知识产权战略咨询服务;协助企业办理知识产权的权属申请、登记等代理服务,推进区域知识产权环境建设,营造良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氛围,加速服务外包企业成果的溢出和转移。

(二)提升服务外包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是服务外包企业“走出去”的基本保障。服务外包的产业特色决定了企业必须尊重知识产权、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国外客户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促使服务外包企业形成并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企业在服务外包竞争中,尊重知识产权是企业信誉的重要表现形式,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加强服务外包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知识产权管理是一个获取、存储、共享和使用知识的过程,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具体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方面,国内企业要广泛借鉴国外优秀经验以提升、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措施、人员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协议内容等。主要可通过两方方面进行加强:

1、建设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引进推广知识产权管理经验。搭建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平台,向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信息服务,完善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预警机制,提供详细的国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司法实践及产业发展动态信息,帮助企业规避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或采取应对措施。

2、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按照省知识产权局提出的实施外包企业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计划,我市外包企业应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专员,对知识产权保护专员,应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性奖励等方式,保障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协调统一。同时由法院、市知识产权局牵头,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水平,提升我市企业在服务外包竞争中的优势。

(四)加强利用合同规范知识产权的归属,明确发包方和承包方在合作期间的知识产权归属。发包方通过严密的法律条款、严格的合同审核来保障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承包方则严格规范合同起草、谈判、审查和签署,在合同条文中明确规定外包服务过程的责、权、利、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

(五)建立有效的核心技术和商业秘密使用控制机制。通过签订保密协议、建立项目管理与监督机制,明确专人负责知识产权的管理,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严格的分级授权管理体系,确保在合作期间,不因企业内部人员的疏忽或故意行为造成承包方违约或侵权,降低承包方合作风险,同时也能够增强承包方的信誉度,更多地承接国际高利润的外包服务。

服务外包是人类生产分工方式的新进步,是全球产业布局调整的新趋势,也是我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新机遇。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各机关、企业及其他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服务外包产业的明天将更加辉煌,昆山将以“世界办公室”这样一个崭新的形象呈现在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