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徐州讯:“按31的比例给全市法院的法官增配事业编制的法官助理、基层法院人均不低于3.2万元的办公经费由财政保障到位、法院基建债务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渠道偿还、由市委政法委牵头组织涉府涉村执行积案清理、全市法院建立司法救助基金制度、按照高于一般行政机关的比例配备全市法院法官的非领导职数”。这是徐州市委最近在专题研究法院工作时为推动法院科学发展而办的6件实事。今天上午,徐州市委专门下发文件,要求有关单位和部门在今年年底前将上述举措尽快尽好地落实到位。

徐州是苏北大市。今年初,江苏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决定。今年4月份,新到任的徐州中院李后龙院长带领党组一班人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义,制定了《关于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提供优质司法服务的意见》,在全市法院开展了“争创全国一流法院”的活动。徐州中院的工作意见和活动,受到了副省长、徐州市委书记徐鸣的充分肯定和支持。11月上旬,徐州市委召开常委会在听取了法院的工作汇报后,认真研究解决法院的科学发展问题。徐鸣书记说:要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工作目标,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当前,人民法院不仅地位重要,作用重大,而且审判任务重,工作困难多,市委市政府要全力为法院排忧解难,让法院不再为人、财、物问题分心走神,从而集中精力做好审判工作。针对法院的工作实际,市委常委会决定今年底前为法院办好6件具体实事。

增编法官助理,减轻法院案多人少的压力。针对近三年来徐州法院人均办案数一直位于全省前列,今年以来法院收案数又增加三分之一的情况,决定按照3名法官配1名法官助理的模式,增加财政全额拨款的地方性事业编制,专门用于招录法官助理。目前,市中级法院招录的第一批15名法官助理已经落实到位。

收支彻底脱钩,办公经费财政全额保障。按照基层法院人均办公经费不低于3.2万元的保障标准,由同级财政执行到位,并保证当年的人均公用经费额度不低于上一年,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而不断增加;法官培训经费和人民陪审员补助经费等单独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化解法院基建债务,让法院领导不再为欠债犯愁。市委决定将法院的两庭建设、信息化建设和物质装备建设等,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所需经费列入预算;将法院基建债务纳入财政预算渠道偿还,争取用3到5年的时间全部还清。近日,徐州市政府曹新平市长已经批示,明年市财政拨给市中院650万元,专门用于信息化建设。

组织涉府涉村执行积案集中清理,支持法院解决“执行难”。决定成立由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李开文为组长的“全市执行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委组织部、国资委、人民银行等22个部门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和以“联手限制其生产经营、联手限制其从业资格、联手限制其信用等级、联手限制其工作生活”为内容的执行联动机制;由市政法委牵头开展“涉府、涉村未结执行案件集中清理活动”,分批限期解决涉府涉村执行积案。

建立司法救助制度,支持法院做好信访工作。会议决定,在去年市财政为市中院拨给100万元司法救助金的基础上,各县(市)区财政每年为法院提供50万元的司法救助专项基金,用以解决执行救助、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和信访终结案件救急资助等问题。

高配法官非领导职数,把从优待警的措施落在实处。按照高于一般行政机关的比例配备全市法院法官的非领导职数,对中院法官的副处级待遇、基层法院法官的科级待遇从优解决;支持法院建立因公伤亡保险金制度和廉政保证金制度。

徐州中院李后龙感慨地说:“当前市政府财力十分有限,要办的事情很多,但是市委市政府支持法院工作是竭尽全力的。作为法院必须扎实做好审判工作,以一流的司法业绩来向党和人民回报”。根据江苏省高院今年1到9月份的审判绩效显示,徐州中院在全省各中院的审判绩效综合排名中位于前列,其中有3项基础指标和4项分析排名前3位;民事案件调解率、法定正常审限内结案率等3项指标排位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