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人民调解员的心声
作者:杨清清 徐蕾 发布时间:2011-10-20 浏览次数:1251
“秉公执法气如虹,明镜高悬百尺松。铁骨柔肠怀老幼,殚精竭虑是豪雄。求真务实心肝碎,追善何妨骨肉熔。一息尚存清结案,河清海晏颂丰功。”这首七律《赞法官》出自一名多年在人民法庭驻庭工作的人民调解员。
在东台市法院唐洋人民法庭,一位衣着整洁、声音洪亮、气色颇佳的老人赢得了全庭干警和当事人的高度评价。他,就是驻庭人民调解员——吴裔山。
吴老原本是唐洋镇党校校长,退休后承担起人民调解员的职责。他对诗词歌赋颇有研究,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作词写诗,作品多次被媒体刊登采用。谈及这首七律,吴老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我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确实是有感而发。”吴老颇有感触地说道,“起初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法庭,没想到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法庭的‘磁场’实在太强大了。现在,这里已经完全成为我生活的重心,真的舍不得离开这里了。”
“只要一走进法庭,心里就觉得暖洋洋的。”
“法庭的一桌、一椅,一草、一木,都让我觉得亲切。”
……
吴老越说越激动。他说,法庭不大,干警不多,但每个人都用自己默默无闻的奉献,演绎着“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主旋律。诉讼服务站内,给当事人一个微笑和一份尊重,用贴心的司法服务,让当事人愁容而来、满意而去;遇到疑难案件,全庭干警不分彼此,齐做工作,合力化解矛盾;驻庭的夜晚,大家围坐在一起,读书谈心,共同进步,温馨而和谐。
“法庭的后院有一块空地,工作之余,庭长带领大家在这里种上一些蔬菜水果。既节约了经费,又陶冶了性情。”在吴老的眼里,法庭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如果说有什么不愉快,那就是从大量的案件中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
话及于此,吴老的神情变得凝重起来,转而讲述了一起他参与调解的案件。李响与李亮系嫡亲兄弟。7年前,老大李响以父亲的葬礼在老二李亮家举行违背当地风俗为由将李亮告上法庭,且只索赔一元钱的财产损失。案件从一审打到了二审,李响对二审判决不服,又多次到中央和省里上访,成为辖区维稳的重点对象。
今年,李响又提出当年父亲临终前许诺把一枚9克多的金戒指赠予长孙,并且还签订了协议。如今,这份协议并未兑现,为此要求李亮和母亲返还金戒指。此事引起了唐洋法庭的高度重视。吴老根据工作安排,先行召集调解。他邀请了当事人所在镇的信访办、村委会成员以及家族中的老者,一同前往两兄弟都很信服的当地民营企业家周伯宇的家中。
当两兄弟陆续带着怒气来到周家时,原以为法庭只是换了调解地点的他们,见到一屋子的调解人员,却不由得产生了一丝内疚与感动,原有的对立情绪迅速软化。抓住这一心理转变契机,众人劝兄弟俩以和为贵,看在老母亲的份上和平协商解决。调解地点的巧妙安排非常奏效,双方很快达成调解协议:金戒指由母亲保管,待老人百年之后再交给李响的长子。
原本可能再次引起上访的案件不但成功化解,还从心底深处打开了兄弟间的结,往日亲情被唤回了。吴老务实高超的调解艺术、和谐高效的办案效果受到当地干群的普遍赞扬。
案件讲完了,吴老动容地说道:“很多案件本身并不复杂,有时当事人就是为了争一口气,根子缘于道德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不合拍、不同步。所以,法官们对自身职责都有了共识,不仅仅是化解案件本身,社会管理创新任重道远啊!”
就是这样的一位花甲老人,退休后依然坚守在人民调解员的岗位上,奉献着光和热。吴老的所想所思所作所为,让人感动,令人敬佩。多好的人民调解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