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还债闹信访 审读化解促履行
作者:顾成勇 发布时间:2011-10-13 浏览次数:326
10月12日,海安法院信访审读小组钱军法官突然收到一条显示陌生号码的手机短信:“钱法官,上次的案件辛苦您了,我写的保证书说到做到,黄雨衣我已放在诉讼服务中心,请查收!”放下手机后,钱军法官理了理思绪,脑海中这才回想起上个月承办的一起信访审读案件,沉浸在阅案中的紧锁眉头也逐渐舒展开来。事情的原委还得从源头开始说起。
姜莹(化名,下同)与吴华原本属于幸福家庭的一对中年夫妻,姜莹在家上班、种责任田,吴华在外面靠承包工程打拼生活。八年前3月26日,吴华承包位于当地某镇宁海大道的安居项目工程。项目启动后,由于人手紧缺,工地一时难以照应,吴华发现同乡年过半百的秦羽虽然办厂倒闭,但有管理、财会方面的经验,于是就喊在家无所事事的秦羽参与到工程,负责在工地上站岗、保管、烧饭和记账。此后,作为包工头的吴华先后通过各种渠道向秦羽借款18次,借款数额累计达22万余元。2006年初,因吴华遭遇车祸身亡,秦羽向法院起诉要求姜莹履行吴华的生前债务,并得到了法院支持诉求的生效判决。但其后,姜莹一直未按法院判决履行义务,认为丈夫生前债务跟自己并没有关系,并抱着“要钱没有、命只一条”的思想多次闹访。因其家庭变故造成生活惨淡,法院执行也多次陷入困境。
今年2月23日,姜莹再次来法院信访。而这一次,恰逢海安法院《涉诉信访案件审读制度》刚刚付诸实施不久。该院信访审读小组组长钱军法官立即组织研读来访材料、调阅审理执行卷宗、约见双方谈话、抚慰姜莹情绪、通知秦羽提供工程账册和票据,并派出审读专员赶赴工地向熟悉情况的工程实施人询问调查,并在每一次调查分析后及时向姜莹及家属通报办案进度,积极争取信访人姜莹对信访矛盾化解工作的理解。
8月下旬,钱军法官先后三次召集双方当事人组织调解,引导信访人姜莹理性维权,建议相对人秦羽考虑处境。调解过程艰难而曲折,和解方案在分头做工作中不断优化,逐趋走向一致,最终双方达成信访审读调解协议:信访人姜莹同意一次性给付信访相对人秦羽72000元,于签订调解协议时当即履行。姜莹通过亲戚四处筹借,当天将债务款如数凑齐后交付给秦羽。同时,审读小组还与该院执行局沟通衔接,促成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也顺势推动了这起程序终结逾两年执行积案的妥善清理。姜莹签字后当场保证:“同意法院处理结果,今后永不上访。”
案件化解结束时夜幕降临,初秋的天色阴沉昏暗,顷刻之间就下起了瓢泼大雨,而看到这一幕,钱军法官将自行车后备箱里备用的黄雨衣悄悄塞给了远离县城的姜莹,自己则跨上车冲进雨中踏上了回家的路,由此就出现了开头的“惊心”一幕。
为能动化解涉诉信访矛盾纠纷,2011年初,海安法院经广泛调研创设信访审读机制,将来访人员两次释疑后仍未息访、上级紧急转办或集中交办、群体性上访、越级上访等案件纳入审读范围,通过审查、调查、研读、听证、评判、复议、审委会裁决等工作环节,对信访矛盾处理切实做到有疑必查、有错必纠、取信于民。据悉,目前该项机制尚为全省首创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