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法院能动司法谱写为民乐章
作者:费尤祥 沈春霞 发布时间:2012-09-04 浏览次数:1172
今年以来,盱眙法院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大局中,加强审务工作,重心向诉讼服务中心、社区和人民法庭倾斜,全面落实能动司法。
诉讼服务中心建设——便民利民
7月3日上午,退休法官许学霞一大早便来到了诉讼服务中心。“今天会很忙,预约来咨询的就有11人。”老许告诉笔者。
许学霞原是盱眙县法院的资深民事法官,退休后被反聘到诉讼服务中心担任特邀咨询员。由于她业务精通,细心耐心,当地老百姓与律师均尊称她为“金牌咨询员”。
8时30分,来到诉讼服务中心的老百姓陆续多了起来。
“许法官,我是昨天给您打电话预约咨询的小张。一朋友在我这里借了3万元钱,约定还款时间是两年,现在快过去4年了,不但没还钱,人还不见了,听说这种纠纷超过还款时间两年法院就不管了,我的钱是不是就要不回来了?”一名二十八九岁的小伙子急切地向老许问道。
“小伙子,先别急,还款期限届满之日起两年,是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从你的条据上看,现在还没超出诉讼时效,建议你到旁边的立案窗口做一个预登记,保护诉权。”“我明白了,我马上去办理。”看着小伙子风风火火地离去,笔者还没来得及和老杨聊几句,几名群众又来到了他面前……
在盱眙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的墙上,整齐地挂着诉讼风险提示、诉讼流程指引、诉讼费收取办法等一整套诉讼制度。陈列架上摆放着诉讼指南、法条单列本等相关资料,宽大的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案件信息、相关工作制度。在这里,任何一名老百姓都能清楚地知道“怎么打官司”。
为体现高效便捷这一宗旨,盱眙法院将立案、诉讼费收取、执行、委托、法官预约等14项服务性功能全部集中在诉讼服务中心。“以前一个案件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在这个大厅便能全部办理,方便多了。”法之衡律师事务所的朱圣成律师告诉笔者。
笔者了解到,以前没有实行“一站式服务”时,法院立案的过程基本上要用3天时间。而现在却简洁了很多:立案法官进行立案材料、证据的初步审查并指导当事人进行相应的完善,用8分钟;当事人到旁边窗口缴纳诉讼费要3分钟;立案法官现场随机分案确定承办法官用1分钟;通知承办法官到诉讼服务中心接待当事人用5分钟。
也就是说,不到20分钟就可以完成整个立案程序,而当事人的相对时间也压缩在了12分钟以内。
此外,还有6间调解室由各业务部门每天轮流指派法官在现场开展调解工作。在诉讼服务中心的登记簿上,笔者看到该院日均接待当事人80余人次,日均办理各项诉讼业务90余件次。
“我们建立诉讼服务中心,人员集中,窗口集中,职能集中,就是要让老百姓打一个明明白白的官司、高效便捷的官司、实实在在的官司、讲文明的官司,解决老百姓亟待解决的问题。”盱眙县法院院长王亚林说。
审判工作进社区——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近年来,盱眙县委提出了“工业强县、环境立县、旅游兴县”的战略目标。在这个大前提下,盱眙县法院提出了“面向村居,开展融入式审判”的工作思路。
首先,盱眙法院以司法建议为抓手,针对审理中发现的具体问题,先后就行政长官出庭应诉、农村信用合作银行业机构安全、商品房交易管理等问题,向盱眙县政府、县房管局、县住建局等16个职能部门发出司法建议54条,有效促成了一系列公共政策的形成。
其次,在全县的重点工作中,盱眙县法院还立足盱眙发展大局,先后制定了《关于为全县投资软环境建设提供司法保障的实施意见》等7项工作制度,提出一系列具体服务措施。
今年初,为更有效地配合新城区建设,根据县城东扩的实际,盱眙法院顺势而为,以城区三个社区为依托,设城北、城南、五墩社区巡回法庭,为社区化解纠纷,与社区交换意见,开展社区法制宣传,逐步构建起与社区共享、共建、共理、共防的合作模式,真正做到司法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无缝融合。
“现在开庭!”民一庭法官苏振淮洪亮的声音在陈老汉的屋内回荡。
7月15日一大早,苏振淮一行4人来到位于盱眙县城北涧沟巷陈老汉家,看到法官来了,陈老汉挣扎着要从床上爬起来。苏振淮和书记员余瑞赶紧上前几步,搀扶他慢慢坐在床沿上。
经法院判决,陈老汉获得现居共有之房中的一室一厅,面积为31.34平方米的所有权。
“我终于有救了,法律给我撑了腰!”听到判决结果,陈老汉流下了两行热泪,连连向法官们表示感谢。
陈老汉已年届七旬,因脑溢血致偏瘫,膝下育有二女一子,均在外打工或远嫁外地。他现居的房屋是老两口靠省吃简用积攒的钱购得,写在儿子名下。因儿子儿媳一直外出无音信,对老人不闻不问,陈老汉无奈向法院起诉,请求分割共有之房。
这起纠纷案件的两名被告下落不明,两名第三人远在浙江。社区法官苏振淮承办此案后,数次到陈老汉家中和社区调查核实相关情况,了解他的生活现状和需求。
宣判结束后,看到老人家里简陋的床铺、脏兮兮的被褥,还有狭窄的厨房里堆着许久未洗的餐具,大家感到一阵心酸,不约而同都想为老人做点什么。
一行人很快分工,买生活用品,打扫房间,不一会儿就让老人家里亮堂了许多。
据悉,盱眙县法院的社区巡回法庭自组建以来,在社区一线自主化解纠纷846件,调解率高达78%,与社区交换意见12次,联动调处纠纷248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多方互动——全面渗透民意
人民法院的服务对象是社会,社会的主体在基层。基于这样的认识,今年以来,盱眙法院将法庭作为“面向农村”的主体,提出人民法庭所受理案件的75%应当就近、就地审理,85%以上案件应当调解并兑现完毕,积极开展“互动式”审判,解决社会需求问题。
“我是特邀人民调解员,我珍视这份荣誉,我将认真履职。”今年6月,在盱眙县法院的推动下,盱眙县召开了司法联络工作会议,为全县200名特邀人民调解员颁发了聘书,这意味着盱眙法院服务社区、服务农村举措又有了新的发展。
特邀人民调解员遍及全县19个乡镇。人群来源也十分广泛,既有基层党委、政府的党政领导、工作人员,也有人民调解员和在农村当地非常有威望的人士。
他们一方面为基层党政、人民法庭提供辖区纠纷的综合信息,为案件的化解、稳控提供线索、建议;另一方面可以接受法院委托开展调解工作,通过委托调解实现党、政、法庭、社会的多种矛盾解决资源的有效整合。
今年6月,在当地特邀人民调解员、近70多岁的退休村支书老万参与下,盱眙县法院成功调解了一起涉执信访案。
2005年3月杨某丈夫丁某因病去世,杨某与公婆为了房屋的所有权走上了漫漫的诉讼道路。官司从一审打到二审,法院依法支持了杨某的诉讼请求,判决杨某的公婆限期从该房屋内搬出。由于两被告拒绝履行法定义务,原告杨某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五年来,曾经的一家人就房产问题矛盾不断升级,双方剑拔弩张。该案进入执行程序后,被执行人因丧子产生巨大的精神痛苦,且存在严重的抵触情绪,极力对抗法院执行,并扬言如法院上门强制执行就服毒或跳楼自杀,致使该案成了难啃的“骨头案”。申请人杨某更是多次到县政府、县委政法委等部门上访。
为了真正实现案结事了,执行法官确定了“多方联动、法院主动”的和解执行思路,一方面连续多次深入到双方当事人家里,向他们宣讲法律政策,陈述利害关系,劝导、引导双方多讲亲情和为贵。另一方面邀请特邀人民调解员和司法联络员参与调解,同时与被执行人丁某父母所在村取得联系,让村两委负责人参与案件调解,使得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协议。
司法联络员制度启动以来,盱眙县法院法官结案率上升7个百分点,人均办案率上升5.4个百分点,案件调解率上升3.4个百分点。
在多方联动的同时,盱眙法院也坚持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以案说法活动。利用“赶大集”人多的实际公开审理农村多发的离婚、赡养、抚养等纠纷,让群众在旁听过程中认真审视家庭亲情关系。
今年以来,盱眙法院针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情况,开展进村组、学校法制讲座16次;针对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合同频繁引发纠纷的情况,开展车间法制教育10分钟活动,同时主动上门指导40余次;针对新法律法规刚出台时的空档期,就《国有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条例》等内容进行专题讲座5次。盱眙县法院时刻以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为新农村建设和创建“和谐村(居)、和谐乡镇”,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优质的法律服务。